返回首页 > 专家专栏 >

孩子的那股别扭劲儿上来了,怎么办?

2018-09-05 04:36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武云斐

分享到:

摘要:

先应对情绪,再解决问题

孩子的别扭劲儿一上来,讲道理和警告都没用,有时甚至会争执到自己发脾气。在之前的文章里,武云斐博士介绍了家庭语言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今天继续分享武博士的文章,谈一谈“非暴力沟通”怎样在生活中发生,以及父母怎样运用以化解与孩子的“战斗”。

 武云斐

旅美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这个学校的一年级新生,开学第一周有件大事——去国子监行“开笔礼”。孩子和随行的1位家长一起参观孔庙国子监博物馆,第一次着汉服、佩冠帽,行开笔礼。

行礼前,大部分孩子都在妈妈的帮助下穿戴完毕,整齐落座。这时,有个男孩还站在外面,抱着胳膊,皱着眉。

孩子:我不穿,我不想穿!

妈妈:你得穿,你看人家都穿。

孩子:反正我不穿!

妈妈:你就得穿!你看你同学都已经穿好了,大部分都进去了。孩子:不穿!

妈妈:你怎么这么别扭今天?听话啊,表现好今晚带你去吃大餐!

孩子:反正我就是不想穿!

这引起了旁人的注意,妈妈很尴尬,孩子抱紧胳膊,半点让步的意思都没有。

妈妈:你穿不穿?不穿你今天回家别想看动画!

在妈妈快要发脾气的时候,校长Mark见状走了过来。

Mark:看来你不想穿这套衣服!

孩子:是的,我就是不想穿!

孩子狠狠地点点头,示威地看了妈妈一眼。

Mark:听起来你特别不想穿它!

孩子:是的,已经很热了,为什么还要穿那么厚的衣服?

Mark:嗯,我也很热,我在想如果这套衣服里有个空调该多好啊,穿上就凉快多了

这时,孩子的表情放松了许多,紧抱着的胳膊也松开了,开始加入到“衣服里有空调”这个想象中。

孩子:如果衣服上有个按钮,一按就能变装,该多好啊;如果有个软件一按,我还是穿着短裤T恤,但在别人眼里我穿的是这身奇怪的衣服,该多好啊!

Mark: 如果衣服能自己跳到我身上该多好啊……

两人一来一往,被各自天马行空的设计逗得哈哈大笑。

Mark: 我知道你不想穿这身衣服,不过现在看来你有两个选择,一是穿好汉服进去和同学待一起,二是不换衣服和妈妈呆在外面。

男孩眨眨眼睛,想了想,换好汉服和妈妈进去找同学了。

孩子坚决地表达“要或不要”,这样的场景,家长们一定不陌生吧。通常,家长会采用三部曲:第一步——讲道理,讲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那么做;如果孩子无动于衷,则进入第二步——利诱,承诺按家长的意思做孩子能得到哪些好处;如果还不管用,则进入第三步——惩罚,通过威胁、惩罚或剥夺孩子的权利使其顺从家长的意思。对于低龄的孩子,家长还可能采取冷漠的策略,不听我就不理你。走完三部曲,家长会精疲力尽,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他为什么老跟我作对,难道上辈子是冤家?

上述故事中,妈妈和Mark与孩子交流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结果。有些家长会说,那是因为Mark是老师,孩子愿意听老师的。其实不尽然。Mark用了两个策略,缓解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再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解决问题上。这些策略妈妈用也同样有效。简言之,面对此类情形时的原则是,先应对情绪,再解决问题。

 

策略一:看见孩子的情绪

  

我之前的文章《不对孩子发脾气,可能吗?》,提到过吉尔·泰勒博士的 《我的中风之洞见:一个脑科学家的亲身经历》(My Stroke of Insight: A Brain 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书中她提出了应对情绪的“90秒规则”,其中有句话特别触动我:“(负面)情绪在被听到和被确认以后获得疗愈。”

处理孩子情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面对、看见、听见它。正如Mark所说的,“看起来你不想穿”“听起来你特别不想穿”。值得注意的是,Mark并不是认可孩子的情绪,也没有明确表示赞同或反对其行为,他只表达他看到了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不想穿汉服。相反,妈妈的回应方式则无意识地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了对立面上,当妈妈听到孩子说不想穿汉服的时候,马上回应道“你得穿”,且理由是“别人都穿”。通常,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反感。他觉得自己的情绪不仅没被看见,反而被强迫做不想做的事,因此他继续表达着自己的情绪——不穿,说什么也不穿。换句话说,潜意识里一旦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没被看见,他表达需求的方式或许会升级。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越讲道理孩子越对着干的原因。

如何看见孩子的情绪?家长可以从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出发。当孩子抱着胳膊,攥紧拳头,涨红着脸,嘴唇紧闭,或身体僵硬等等的时候,说明他正处于压力反应之中。

此时,大脑会分泌一定的化学物质,让我们体验到各种情绪。家长不要忙着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先让孩子了解到,他的情绪或需求已经被看到了。家长可以直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孩子的情绪,或者询问孩子,如“你是不是觉得很沮丧?”“你看起来真的很生气!”等等。

策略二:想象

随着孩子紧绷、抗拒的身体放松下来,不再抱着胳膊,攥紧拳头了,家长可使用策略二——和孩子一起想象,这也是在不加评判地看见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比如,上述例子中Mark开始幻想有空调的衣服,其实是在以一种方式表示,他听到了孩子的感受,已经很热了,再穿一件衣服会更热。

以下案例会更加具体地展示这两个策略。

场景一

孩子:妈妈我想吃奥利奥!

妈妈:咱家没有奥利奥了,明天去超市再买吧!

孩子:可是我现在就想吃!

妈妈:你没听见我说咱家没有吗?你先去吃点别的,我明天就给你买奥利奥。

孩子:我现在特别想吃奥利奥!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看见我正忙着吗?谁能马上给你去买奥利奥!

 

场景二

孩子:妈妈我想吃奥利奥!

妈妈:哦,想吃奥利奥啊,咱家刚好没有了。

孩子:可我现在就想吃奥利奥!

妈妈:听起来你真的很想吃奥利奥。我也很想让你吃,可惜家里没有了,如果我能像哈利波特里的赫敏一样念个咒语就马上有奥利奥该多好啊!

孩子:多念一句吧妈妈,我还想要个西瓜!

说完,母子俩哈哈大笑。一番想象后,孩子先吃了些别的,并叮嘱妈妈明天记得买奥利奥。

 

以前,这位妈妈经常采用场景一的方式,无论她怎么解释,孩子就是不听,还是固执地要这要那,感觉特别不懂事。然而,当她开始启用场景二的方式后,她惊喜地发现,孩子并不是不讲道理,或故意跟家长作对,只是他们理解事物的逻辑和方式有所不同。

场景一中,孩子不停重复“想吃奥利奥”,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需求没被听到。其实妈妈听出来了,但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家里没有了,所以改天再吃。孩子表达的是愿望“ 我特别想吃奥利奥”,妈妈翻译成“想让我马上去买奥利奥”。这让家务缠身的妈妈变得烦躁,觉得孩子特别不懂事。其实,这里的关键是母子在用不同的逻辑理解当时的情形,导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听见对方。孩子似乎更在意自己的意愿是否被听到看到了,成人则更关注能否实现的可能性。

场景二中,妈妈首先表示自己听见了,孩子想吃奥利奥;然后又用想象的方式表达自己愿意帮助孩子达成他的需要。妈妈的这个意愿,孩子也听到了,感到了。当孩子的需要被听到以后,他也听见了妈妈说的,家里没有奥利奥了,所以他自己提出了解决办法,先吃点别的。

为什么看见孩子的情绪,能够帮助孩子平静下来?怎么才能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当负面情绪产生以后,如何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由武云斐原创,授权“向日葵国际教育”独家发布。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公号转载,请发邮件至nc-jtjy@xhd.cn获取授权。

“家庭中的非暴力沟通”系列文章

  • 家长发脾气以后,孩子的行为好转了吗?
  • 面对孩子无休止的纠缠,如何让他停下来?
  •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惹家长生气?
  • 孩子在学校“惹事生非”怎么办?| 关注正面行为,打破恶性循环
  • 面对孩子的烦人行为,忽略比责骂更有效

 

审稿:黄小芮(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责编:张  璋(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