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家专栏 >
摘要:
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但阅读是基础。“中国雅思之父”胡敏教授说:“阅读能力最终决定着孩子的英语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除此之外,孩子的想象力、创新思维、批判思维、...
胡敏,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与教学管理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 留英学者,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团中央、教育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MBA 专项赛创业导师。团中央中国大学生“一带一路”协同发展行动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15岁考上湘潭大学本科,19岁登上大学讲台,24岁获得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8岁被评为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40 岁创办新航道,如今新航道在全球已拥有40 余家学校和分支机构、超过400 家学习中心。被媒体称为“ 中国雅思之父”。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英国文化协会授予的全球“雅思考试20年20人”杰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等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多次对胡敏教授进行采访和报道。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经指出,学好语文是在“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他认为学好语文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能说会写,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学英语也是一样,阅读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在国内缺乏纯英文的语言环境下,没有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孩子的听、说、读、写技能很难得到质的提升。如果把英语学习看成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那么孩子的英语学习之路到底能走多远,孩子对英语世界的探索能有多深,阅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阅读能力最终决定着孩子的英语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
为什么中小学成绩优异的中国留学生到了国外发展后劲不足?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要远远优于英美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确,中国的中小学生往往在标准化考试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很多项目中都能够获得突出的成绩。比如,在2010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中(该评估项目主要考核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来自中国上海的学生平均成绩在六十多个参与国和地区中排名第一。
但是高分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怪相:那些曾经在标准化考试中获得高分的留学生却很难适应国外大学的课堂。国外大学课堂上,老师会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而一向擅长考试和记忆的中国学生,往往缺乏辩论必须具备的临场应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么人云亦云,要么闭口不言,很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一差距在写作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写作训练对国外学生来说就是家常便饭。老师经常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书单,让学生就某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意味着,学生要出色地完成写作任务就必须先进行大量的阅读,从阅读材料中消化、吸收、甄别、归纳,概括出有用的事实、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以做习题、选对错见长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写出一篇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的论文或调查报告颇有难度。
为什么中小学成绩优异的中国留学生到了国外,却优势全无,发展后劲不足?而曾经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平平的美国中学生到了大学却能够后来居上,表现出巨大的后动优势(late-mover advantage)和发展潜力?三岁看老(The child is father to the man)。我认为美国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后发制人”,并非他们具有语言上的优势,而是因为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极其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新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必须在阅读和写作中得到锤炼。
阅读和写作一直贯穿着美国教育的始终
从小学开始,美国语文老师会让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刊,然后通过写“小论文”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美国小学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文常常让中国家长大跌眼镜,比如一个在美国上小学的十岁中国孩子曾经被要求就人类文化写一篇题为《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的文章。最后,这个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写出了一篇长达10页的作文。其中不仅包括封面,文章后面还列出了一长串的参考书,俨然一篇大学毕业论文。
实际上,从孩子作文后面列出的参考书就可以看出,他是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材料后才写出这样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
试想如果中国的小学生拿到这样一个写作任务会有什么反应?可能对文化都不会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这反映的是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的阅读测试喜欢考查文章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语言细节,美国的阅读教学理念是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基于这样的理念,美国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真正地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进行阅读测试。
美国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做课题研究,引导孩子动手查找、筛选资料,最后从阅读资料中甄别出有用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阅读能力最终就体现在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上,这对于孩子未来成长的促进作用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分数可比拟的。
到了高中,美国学生还会经常写一些研究性论文,这不仅需要学生有更宽泛的阅读面,而且需要具备更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老师对学生论文的考查也会更加全面,既包括语法和文章结构等语言层面的考查,同时也会注重学生的观点表达是否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即使孩子上了大学,阅读和写作依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
陈平原教授曾与哈佛大学英语系的一位教授谈及中国大学语文的现状,这位哈佛教授对中国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大为惊讶。在他看来,阅读和写作是国外大学的必修课,任何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必须学会准确地使用本国语言,而只有从小开始培养,才能最终习得这种能力。
正如美国一位教育部长所言:
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能够学习的孩子终将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中美语文教育差异带给中国家长和孩子的最大启示是:要学好英语,既不是做习题,也不是钻研教材,而是要从小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出让孩子终身受益的英语学习能力。
本文/图节选自胡敏教授最新著作《最棒的方法学英语》,授权“新航道家庭教育”独家发布。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其他公号转载,请发邮件至nc-jtjy@xhd.cn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