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家专栏 >

美国人的实力和底气从何而来?

2017-10-10 11:09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李俊杰

分享到:

摘要:

在纽约参观三一教堂的时候,碰到一个美国记者,与其一起交谈,问及:美国如何能做到看似平静但实则暗流涌动?美国人的实力和底气到底从何而来?这位记者笑着给了我答案:...

李俊杰,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助理、武汉新航道校长。
...........................
 
今年2月,我与武汉新航道的几位同事一行,有幸造访美国考察体验。此次美国之行,距离我上一次踏上这片大陆已经有 5年的时间。如果说初访美国,她的活力与现代深深感染了我,那么再次考察,视角已经有所不同,整个行程下来,感触良多。
 
眼前的繁华似乎历经沧桑
 
随着飞机在肯尼迪机场上空盘旋,纽约夜景尽收眼底。由于没有雾霾,城市的边缘被通明的夜灯勾勒得异常清晰。
 
记得 5 年前第一次飞往美国,感慨于美国城市的明亮与郊区的幽暗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飞进美国领土,则感慨这副泾渭分明的景象居然一点儿也未变。纽约的中心城区,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纽约的市郊,街道静谧,人烟稀少。就好像一对相敬如宾的夫妻,相伴多年,但是任何一方都不曾企图侵犯扩张,双方都独立存在,拒绝融合。
 
曼哈顿,世界中心,依然奢华而忙碌。然而,眼前的繁华重复着 5 年前领略过的样子,缺乏新意——鳞次栉比的高楼;各大企业的巨型广告不曾改变位置;百老汇剧院正在上演的歌舞剧,依然是那几个保留节目;甚至就在时代广场边上的 Bestbuy,美国电器的垄断经销商,也没有 5年前初见的偌大声势。
 
再观纽约地铁,很难想象一个世界领先的的繁华都市,地下交通的硬件设施尽然如此陈旧。和武汉的地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纽约地铁进站入口,仍旧使用着年代久远的金属栅栏;列车站台上没有围栏保护;上下转层之间,连电梯都没有——纽约市民通勤,全凭勤快的双脚。
 
不禁回想到国内的城市,大幅度的建设投入,城市市貌可谓日新月异。也许是习惯了国内都市面貌和生活水平的日进千里,如今看到纽约,反倒觉得缺失了些许生气。于是问问领队,纽约为何不翻修不扩建?领队则答道,现在的纽约,其实就是 100 年前的纽约。
 
美国的底气从何而来?
 
诚然,身处美国的城市中,我们看不到政府大兴土木的雄心壮志。身处美国的乡郊,我们也感受不到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紧迫感。难免料想,美国人是否已经在物质上足够富足,安逸日子过惯了?五体不勤,不思进取?
 
然而,并不是。美国仍然是稳居世界第一的最大经济体,美国依然在众多领域垄断着最先进的技术,美国的军事投入远超世界第二位,好莱坞的电影风靡全球,美国人创造出来的超级英雄正占据着世界各地孩子们的梦想。
 
美国,作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依然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上掌控着世界格局。在纽约参观三一教堂的时候,碰到一个美国记者,与其一起交谈,问及美国如何能做到看似平静但实则暗流涌动?美国人的实力和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这位记者笑着给了我答案:“那是因为我们是个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but we share a common faith。”这个 faith 到底作何解释?我暗自思寻,其实就是美国主流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自由、公正、开放、包容、勤劳、竞争。
 
美国人的先驱奠定的价值观,绝对不是空中楼阁。它在美国国民身上有着鲜活的呈现。美国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自由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但是开放与自由并未影响到美国的法律秩序。国会大厦广场前,华盛顿纪念碑下,有时会看到家庭自发组织的集会。人们随着激昂的舞曲跳动狂欢,但是却秩序井然。直至人群散去,你都在地上找不到几片他们留下的垃圾。
 
美国人尊重个体差异,包容个性。在波士顿,纽约街道上不仅会遇到各种着装,各种扮相的年轻人,更会遇到操着各种口音的各色人种。不论是最早来到这里的英格鲁萨克逊人;或是后来移居这里的爱尔兰人、日耳曼人、西班牙人;或有着惨痛历史从遥远大陆被贩卖过来的非洲黑人;或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本土印第安人;还是在欧洲大陆难觅生存空间的犹太人,他们背景不同,血脉不同,宗教不同,却能在这里分享一个共同的身份认知——美国人。
 
而个性和差异,却又没有影响美国人对彼此的尊重保护。在美国期间,我们一行人早起晨跑。你会发现无论是奔跑在纽约的中央公园,还是在围绕着华盛顿国会山的政治要道,一旦行人靠近路口,车辆总是会缓缓减速停止,示意行人先过;街边的乞丐会向你打招呼;警察会主动问你是否 need help;在星巴克买单,认不清楚硬币零钱,会有人主动提出帮你买单。
 
如今新总统上台,我们已甚少提及美国梦。但我想追寻美国梦的心态,已深深融入了美国的社会文化。恰恰是这种追寻,更加深化了这个国家文化上的勤劳、竞争、开放和包容。
 
一个社会的优秀植根于她所提供的教育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的进步和优秀,源动力来自于哪里?当然是教育。美国人如何能做到既崇尚自由,又遵纪守法;既尊重历史,又变革创新;既追寻个性,又彼此尊重;既引入竞争,又公平公正;既追求绝对真理,又能做到同感共情?这种优秀的国民品质,这种从发展格局上指导着美国民众的价值观,一定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教育中。
 
一个教育体系的内核就是它所承载的大学。访问哈佛大学,乔治城大学,我发现对这种价值观的应答,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哈佛大学位于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剑桥城,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走进哈佛,才能更近距离地感受她的古香古色和历史底蕴。美国于 1776 年建国,哈佛建校则早于建国 140 年。
 
这里真是求学的天堂。穿梭在大学校园里,图书馆、教学楼、案例讨论室、散落在草坪上的椅子等等,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哈佛大学被誉为“
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并非虚名。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大量的革命先驱都出自哈佛的门下。这里先后诞生了8位美国总统,40 位诺贝尔奖得主和 30 位普利策奖得主,可以说哈佛大学的一举一动影响着美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走向。
 
哈佛大学的燕京学社倾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沟通中美两国关系的基辛格博士,奠基了中国近代人文和自然学科的林语堂、竺可桢、梁实秋、梁思成,都和这所世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息息相关。大学侧门上雕刻着的校训:“Enter to grow in wisdom;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这句话可以说是统一了学生来到哈佛的两个终极目标——严谨治学,回馈社会。在真理与学术至上的理念影响下,哈佛大学的师生以追求科学知识为目的。
 
中国留学教育的方向
 
重回哥大漫步,我发现中国面孔较 5 年前,多了许多。这是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这说明国人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接轨先进教育的必要性,并且也有更多的中国学生获得了融入这片文化的机会。然而,试着拦下这些年轻人的脚步,问问他们的年龄和求学目标,却发现,大部分中国学生去哥大是读硕士的。本科生占比极小,偶尔碰到一两个,也多半是华裔或者家庭早早定居了美国。
 
反观国内,留学的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但是,扪心反思,送出去的留学生是否真的有很大比例能够接受到美国顶级的大学教育?本科留学申请的人数越来越多,可是真正能打入常春藤名校的申请者又有几何呢?
 
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留学生体量变大。这是我国留学教育进程中迈出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我想则是质量变高。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有创造力、有个性、立体的人才,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方向。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