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家专栏 >
摘要:
孙云晓先生说:“这11个重要的教育观点主要来自我和专家们的对话,虽然不能代表这些学者的全部思想,但这些观点的分量不言自明。”
孙云晓,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6)”大会发言人。
每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都极为关注“成功”的奥秘。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也因此在各个家庭里发生着不同的教育。
今天的文章,来自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与11位“成功人士”对话后的总结,这些对话者,是当代最具创造力的顶级心理学家,包括:
-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教育界的哥白尼”,《纽约时报》称他为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约翰•瑞迪(John Ratey),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神经精神医学领域专家,大脑与运动关系领域世界一流专家, 1997年被评为“美国最佳医生”。
孙云晓先生说:“这11个重要的教育观点主要来自我和专家们的对话,虽然不能代表这些学者的全部思想,但这些观点的分量不言自明。”
一、现代教育追求的是培养创造力而不是模仿
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鹦鹉学舌般重复别人的问题和答案。我们应该学得少而精,这样的知识才可以受用一生。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去尝试和体验,有助于发现孩子的智能组合与潜能优势。
二、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性环境
高智商和高知识都不等于高创造。必须明确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要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人人都有创造性,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举措。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就是,创造性思维(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非智力因素)和创造性社会背景(环境因素)。
三、学会共处才能学会生存
人类是唯一允许其他人经常照顾自己孩子的灵长类,即可以“共同抚养”,所以大脑需要接受刺激以增长社交、情感环路,让自我与他人达成共识。即使在互联网时代,面对面的交流依然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独生子女家庭要努力让孩子成为更大群体的一部分,建立支持性的、充满积极情绪的关系,愿意分享,这才能有效保持心智的强健。
四、变“习得性无助”为“习得性乐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生活需要积极的心态,而能否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关键在于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解释风格的三个要素为: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普遍性的还是特殊性的、人格化的还是非人格化的。
五、健康人格需要主动性与自控力的平衡发展
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都发展,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自控力、主动性和情绪性三个维度构成了孩子人格的核心。还有第四个维度即年龄,在不同的年龄,孩子的个性有不同的差异与变化。
六、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胎教就是在浪费时间
最棒也是最小儿科的健脑技巧可能就是一个纸箱、一个新的铅笔盒和两个小时,而最糟糕的恐怕就是父母新买的平板电脑。
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是,儿童可以学会如何从他人的非语言线索中解码情绪信息,而这种技能是他们能否成为领导者、企业家和好公民的关键。
七、运动可以健身、健脑、健全人格
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让大脑为生活做好准备,可以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无论人们追求什么,内在的自立程度、自我效能感以及幸福感,都会随着每一个体能目标的实现而有所提升。
八、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对性别差异的尊重
男孩天生就是要运动、要探索的,他们更多是通过直接体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上课听讲。因此,那些擅长培养男孩的美国学校,会允许男孩上课随意走动。人类做出的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与进步,通常跟创意、玩耍以及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做事息息相关。
九、父母和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例如,父母“轻视”焦虑,鼓励孩子适应环境、了解情况,而不是回避和惧怕。经历是对抗恐惧的最佳办法。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干涉或帮他们做决定,后者会立即引起焦虑,还会妨碍儿童内在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导致更大的焦虑。过度保护也会制造更大的焦虑。
十、学习其实是一种创造
孩子们在学习既成事实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无聊,而通过质疑和讨论的形式对新事物加以关注,会增加学习的趣味和专注程度,这就是专念的学习方法。专念的特点是: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新的类别;能够让人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还能使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十一、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需要高质量的情绪交流
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交流,将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使其养成一种处理人际关系、掌控自己情绪的智商即情商。
情商训练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共情,这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二是分清是非界限,这是引导孩子成长的指南。
本文节选自孙云晓著作《用心教养》,作者授权新航道家庭教育发布。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公号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