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家专栏 >

人人都爱压岁钱

2016-02-23 09:29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陈采霞

分享到:

摘要: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各家的宝贝们多多少少得到一笔压岁钱。昨天元宵佳节,孩子们迎来返校。发压岁钱和各类抢红包活动也由高热趋于冷淡,是时候冷静下来思想下压岁钱的事儿。

 

 

  陈采霞,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翻译学硕士,曾任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与翻译工作三十多年。著有讲述育儿经历的《一路阳光——麻省理工金融小子成长记录》,已在全国开展了百余场家庭教育讲座。

 

  压岁钱带来的思考

 

  2016年的压岁钱似乎开始疯狂起来:不仅孩子们能拿到亲朋好友当面给的数额见长的压岁钱,给老人发红包似乎也愈演愈烈,最令人惊讶的是,大人们也开始互发红包!

 

  应该说,如今的压岁钱早已不仅仅是为了避邪、祝福那么简单,它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其中甚至有些不好的东西,比如攀比炫富,而它的盛行是因为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大家手里的钱多了,国家富强了人们才会有钱,所以我们首先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地利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年春节期间大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发红包的行列,大有不发微信红包就会被out之势,三十初一那几天很多孩子为抢红包不仅大战通宵,就连吃饭洗澡也拿着手机,此种“盛况”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人和是指孩子少给我们创造了“出手大方”的机会,想想看,如果现在每家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孩子,钱再多能发得过来吗?适当控制人口的确能提高生活质量啊!
 

  红包满天飞增加了节日气氛,同时也带来了不愉快。春节刚过,两条有关压岁钱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条是家长想用压岁钱买车孩子说要打3万借条,一条是家长没收压岁钱9岁孩子讨要未果离家出走。很多家长觉得如今的孩子太不懂事,我却认为是家长对压岁钱的处理方法欠妥。

 

  首先,压岁钱既然给了孩子,孩子就有一定的拥有权和处置权,家长应对孩子的权利表示尊重。如果孩子因为太小不会处理这么大一笔钱,家长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给孩子一些用钱甚至理财方面的知识。

 

  其次,家长如果真的需要用这笔钱,跟孩子把话讲清楚很重要。如果是毫无道理的挪用或者没收,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不要怕欠孩子钱,孩子欠父母的钱多得去了,父母可以轻轻松松从孩子的学费或生活费中扣回来呀,干嘛非要把孩子想像成不懂事然后被气得半死呢?再说,孩子从小就养成有借有还的习惯难道不是好事吗?

 

  当然,如果孩子就是想把钱据为己有,真的是有些自私自利,这恰好证明父母平时教育孩子存在问题。如果家长平时给孩子的印象不是那么斤斤计较、生活中省吃俭用、花钱先人后己,孩子怎么可能那么“小气”?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首先调整自己,家长自己调整好了,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自然会一切正常,何必为孩子的“暂时性不懂事”气恼呢?

 

  压岁钱可能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金钱,而金钱是陪伴人终生的,怎样看待金钱、怎样努力赚钱、怎样花手里的钱、怎样用钱去创造幸福,这都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既然钱有那么“重要”,家长们就好好在处理压岁钱这个问题上多动些脑筋多做点文章吧!

 

  延伸阅读

 

  压岁钱的传说

 

  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宝贝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宝贝,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直逗着宝贝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宝贝受不了,先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来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宝贝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宝贝头的时候,突然宝贝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宝贝,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岁钱的演变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时期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

 

  20世纪60年代,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压岁钱不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参与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