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家专栏 >

尹建莉: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失败

2015-07-16 06:00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尹建莉

分享到:

摘要:

“学习和思考,是通向谦虚的路径,也是父母成长的基础。”

 

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著作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学习和思考,是通向谦虚的路径,也是父母成长的基础。”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告诉我:我们一个共同熟人的孩子因重度抑郁几年不愈,被迫从大学退学,现在住进精神病院。这个消息让我吃惊但并不意外,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些年,看着他在父母制订的各种完美规矩、期望和严格要求中艰辛地活着,每况愈下,我有时会忍不住劝告他的父母:也许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然而,换来的总是他们的惊讶和生气。

  我常想起药家鑫案发生后,他父亲对媒体说的话:“我们夫妻俩为他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彻底摧毁3个家庭。我们对他的恨,远远大于任何人。”

  作为家长,药父和我的这位熟人有一点是相同的:孩子出现问题,与他们无关,他们自己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孩子和别人。

  现在,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且分布在各文化层次中。由于他们永远正确,他们既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因为反思即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分析,这与他们的永远正确相悖。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在孩子身上或其他地方,如学校、教师、社会、基因、遗传等方面找原因,而自己扮演的不过是连带受害者的角色。

  但是,上天似有不公,永远正确的父母,却总是在面临失败。其中原因,分析起来并不难。

  首先,生活总有种种矛盾出现,如果父母从来没错,犯错的就只能是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领略自己的失败和窝囊,从小就会认定自己不行。

  其次,父母从来没错,孩子就看不到认错的榜样。虽然总被要求在家长面前认错,而孩子看到的却是“我从来没有错”,于是渐渐学会口是心非或叛逆。

  再次,正确的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正确的建议和要求,让孩子没有犯错和思考的机会,尝试精神和判断力慢慢萎缩,于是只能以一棵藤的形式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树的姿态站立。

  最后,永远正确的家长最看重自己的观点,孩子于是学会了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听别人的意见,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一切。

  养育孩子是一件时间跨度长、问题层出不穷的事情,而一但有问题,必定意味着有一个问题根源。由于一些家长相信自己永远正确,所以他们认定根源肯定不在自己这里。永远正确的家长古今中外一直有,但在当下,更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例如,媒体经常有对问题青少年的报道,在明明白白讲出家教的症结后,结尾处却总是掉转枪口,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孩子,家长的过失被轻轻一带而过,甚至完全抹去。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很多,神经官能症成为高发病,各种症状被一样一样地推给遗传或基因,这使问题陷入更难解决的境地。对此,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已指出,把儿童心理问题推给遗传或天性这种宿命论的抬头,总是发生在人们想要逃避责任时。

  科学史上有一条重要法则:假设有某个对立方能永远处于强势地位,那么世界的秩序就将遭到毁灭。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具破坏性,并非他们有意而为。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同的教育方式决定了父母之爱可能是一座花园,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

  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有无限潜能的生命,把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控权的君主。学习和思考,是通向谦虚的路径,也是父母成长的基础。

  没有人能成为一架精密仪器,没有过失的家长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它至纯、至真、至善、至美。当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念头,他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走出失败厄运的开始。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