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教育观察 >

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就是不懂得感恩?

2020-12-07 10:48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

分享到:

摘要:

01

跟小区里的妈妈聊到最近在做的“童时故事”电台有声节目《绿山墙的安妮》,她说自己和孩子一直在坚持听,特别喜欢故事中的小安妮,说自己真希望能有一个像安妮一样的孩子,活泼、聪明,最重要的是懂得感恩。

是的,安妮不仅善良,还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当玛瑞拉问安妮,曾经收养她的人对她好不好时,安妮对曾经在寄养家庭遭受过的苦难不仅不抱怨,反而笑着说“他们也想对我好的吧。”;

当看到那些身穿华丽服装、佩戴着精美首饰的贵妇人时,安妮不仅没有羡慕,还说自己已经是一个富有的人,因为她有爱她的亲人和朋友;

当马修因病去世,玛瑞拉又有可能面临失明时,安妮果断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选择回到玛瑞拉身边,和她一起守护绿山墙;

是不是顿时觉得这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新闻:

只因坐错了车,女孩儿地铁里狂踹妈妈;

男子将79岁瘫痪母亲活埋进废弃墓坑;

父母月收入5000,孩子要苹果三件套,坐头等舱……

这些新闻让人愤怒的同时,也让人不解,为什么这些孩子可以堂而皇之地对生他养他的父母拳脚相向,无度索取?

其实,不光是网络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也经常无奈感叹: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就是不懂得感恩?

 

02

感恩的心理是如何发生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恩心理的产生需要有三个条件:受惠者对施恩者意图的感知、施恩者提供利益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向受惠者提供利益的价值,其中意图、代价和价值是受惠者的一种认知评价过程,当受惠者认为施恩者真诚地希望受惠者获益并期望得到最小回报时,意图性变得更积极;当受惠者意识到施恩者在提供利益时会产生代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施恩者提供的利益所花费的代价或努力越大,受惠者的感激心情就越强烈。

☆ 拿亲子举例说明,父母是施恩者,孩子是受惠者:

○如果孩子认为父母做的事情、提的要求是为了他好,那么他就会为此而产生感激之情;如果孩子认为父母的行为只不过是为了父母自己,那么自然不会产生感激之情;

○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如果认为这件事对自己有很大价值,那么则会产生感激之情;如果认为没有价值,则不会产生感激之情;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为自己做的某件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会产生感激之情;如果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某件事只是举手之劳,则不会产生感激之情。

☆ 以绿山墙的安妮为例:

安妮之所以能对曾经收养过她的几户人家没有埋怨之情,是因为他们给了安妮一个容身的地方,让父母双亡的安妮有了一个家,这对当时的安妮来说极其重要,至少她不必在大街上流浪,不用在孤儿院受苦。

来到绿山墙后,马修和玛瑞拉不仅给安妮提供了比原来更好的生活条件,还让她接受教育,交到了好朋友,尤其是马修,对于安妮更是给予了最大的包容和支持,这些对安妮来说都有很大的价值,让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安妮对他们自然会产生深深的感恩之情。

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从上面谈到的意图、价值、代价这三个方面去下功夫。

 

03

家长如何做,才能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改变孩子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

曾经在我的班级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数学考试成绩出来了,老师把卷子给了孩子们,男孩儿小林考的不好,觉得自己的成绩有些丢人,于是就把写着分数的试卷一角折了起来。下课后,小林出去课间活动,女孩儿晨晨经过小林的座位时,看到小林的卷子掉到了地上,于是便帮小林捡了起来,想要放回桌子上。这时,小林恰巧回到教室,看到晨晨手里拿着自己的卷子,顿时大发雷霆,立刻从晨晨手里夺回卷子,还大声呵斥道:为什么要偷看自己的分数?说着,还推了一下晨晨。

后来,老师分别把两孩子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后,告诉小林,晨晨是帮他捡卷子,不是要看他的分数。弄清了晨晨的意图后,小林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主动向晨晨道歉,并表示了感谢。

你看,如果孩子像小林一样,对父母、他人的行为意图不清楚,那么就会产生误会。作为父母,我们经常行使“父母权威”,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有时不明分说,有时也仅仅是告诉孩子“是为了你好”,弄得孩子很是疑惑。如果我们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能清楚地告知孩子我们的意图,让他知道我们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那么孩子则会对父母、对他人报以更多的理解。

 

改变孩子对事物的价值认知

朋友家的孩子英语学的特别好。不少人都找她取经,她说,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她没少下功夫。不仅给孩子买了很多英文原版读物,还给孩子报了课外班,每周末,自己都会放弃睡懒觉的机会,陪着孩子一起去上课。上课时,为了能把老师讲的知识都记下来,朋友还会坐在教室后面旁听,等回到家再帮孩子复习。

朋友觉得为了孩子能把英语学好,自己放弃了周末休息的时间,带孩子上课,带孩子复习,付出了很多。可朋友的孩子却不领情,他觉得英语是给爸爸妈妈学的,是给考试学的,觉得学英语很没意思,对这件事非常抵触,还经常因此发脾气。

直到有一年暑假,朋友带孩子出国自由行,因为语言不通,朋友一家在国外玩儿时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孩子,想买一款乐高,却不知道要怎么跟店员表达,最后只得狼狈地从网上找图片给店员看。最后,想要的乐高确实是买到了,但这件事也让孩子意识到原来学英语不是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不是为了考试考高分,而是为了能够跟外国人交流。

打那以后,孩子对学英语这件事几乎再也没有抵触,也明白了妈妈的苦心。你看,一次国外旅游,让孩子改变了对学习英语这件事的价值认知,也因此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看到了妈妈的付出。

绿山墙的安妮第一次来到伊芳里时,独自一人在火车站等待来接她的马修。迟到的马修对安妮表示抱歉,可安妮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马修说如果今天没来接她也不是什么大事,自己已经找好了可以睡一晚上的地方——一棵大大的樱花树。还表示,如果能在上面睡一晚,应该是个不错的体验。

很多人都喜欢安妮的乐观,因为不管她遇到多么不好的事情,总是可以看到让自己开心的一面,不让消极的情绪影响自己。

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待事物的价值评判,如果孩子也能像安妮一样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对其进行积极的解读,那么自然会形成乐观坚强的性格,自然会对万事万物产生感激之情。

当然,由于孩子年龄小,这方面就需要家长予以更多的引导,遇事时帮助孩子做更加积极的分析了。

 

让孩子看到你的“付出”

为了孩子,相信每个做家长的都愿意毫无保留地付出,无论是精力、金钱、时间。只是,当孩子习惯了你无偿的、无微不至的付出之后,他还会认为你是在“付出”吗?

想一想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

那个被女儿狂踹的妈妈手里拎着行李箱,肩上背着双肩包。女孩儿看上去十几岁的样子,完全有能力帮母亲拿行李,双手却始终插在兜里,丝毫没有想要帮妈妈的意思。想必妈妈是心疼女儿,不想让女儿太累吧,可这样的溺爱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拳打脚踢。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为自己做的某件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会产生感激之情;如果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某件事只是举手之劳,则不会产生感激之情。显然,上面提到的女孩儿,对妈妈的付出早已习以为常,她意识不到妈妈在“帮”她拿行李,因此妈妈的付出在她眼里一文不值。而这样一直在妈妈的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想要让她看到妈妈的付出和不容易,又需要妈妈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教育专家卢勤说:感恩是需要练习的。一个孩子被他人需要,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一个孩子被父母需要,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身体蕴藏着多么大的能量。父母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关心他人、为他人付出一些代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04

看过一个泰国短片,短片中,男老师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由于没人照顾,男老师只能将母亲带到学校,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这引起了家长们的不满,毕竟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

家长们向学校提意见,校长也找到男老师谈话。正在此时,男老师发现自己的妈妈不见了,于是便焦急地四处寻找。学校里的孩子们看到老师正在找自己的母亲,全都开始帮助老师找母亲。

原来,男老师对母亲的孝心早就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在老师的影响下,孩子们都渐渐发生了变化,有的在回到家后给了母亲一个拥抱,有的看到妈妈每天辛苦开车接送自己,说长大后要帮妈妈开车……

 

很多人被短片中的男老师感动,因为即使在很困难的条件下,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母亲。而我还为短片中单纯的孩子们所感动。与他们的父母不同,即便自己上课的环境确实受到了影响,他们也愿意接受男老师的母亲,他们发现了这份美好并愿意继续传承下去。

我想未来,那一颗颗感恩的小种子会在这些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无限生长,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更多温暖的同时,也成为那些传递温暖的人吧。

我们希望孩子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为了养儿防老,也不是要用“感恩”这个词去道德绑架孩子,而是因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可以让孩子于平凡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可以让孩子在遭遇冷漠时心中始终保留一股温暖的、向上的力量。

希望所有的父母,付出不被辜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发现世间所有美好!

*本文由童时故事编剧豆豆姐姐原创,“向日葵国际教育”经授权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

更多《绿山墙的安妮》伴读文章

感恩节福利 | 请查收来自安妮的礼物!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朋友?

那个“犯错”的孩子,有时特别委屈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