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教育观察 >
摘要:
童时读书会10月书目《孩子如何思考》
第4篇
小时候,我们都热衷于玩“过家家”,它让我们经历不同的故事,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推理,做出判断,从而学习适应周遭环境,获得发展。这实际上培养了我们的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是“应该、也许、可能”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里,孩子既能计划未来,也能推断过去。
今天,基于《孩子如何思考》这本书,结合相关研究,我们看看儿童如何进行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是什么?
反事实思维最初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于1982年提出。它经常以“如果......,那么......”的形式出现,即包含一种虚拟的条件推理和结果。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反事实思维,并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决定和情感。
例如,人们没赶上飞机,常常会说“如果早点出门就不会误机了”;小孩考了99分,会失落地想“要是再检查一遍就好了”。
这样的反事实思维,实际上是从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
研究证明,反事实思维作为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策略,是有益于人的,具体表现在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行动,推断过去,并且对于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有积极作用。
反事实思维的表现
在《孩子如何思考》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案例:分别给15个月和18个月大的婴儿提供一种套环游戏,并将其中一个套环上的小孔封了起来。
结果发现15个月的婴儿会不断尝试把这个看似正常的套环往杆子上套,不断“尝试—错误”,直到放弃为止。而18个月大的婴儿则露出“你想骗谁!”的表情,根本不去尝试。因为后者已经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并会依据所想来行动。
这个实验表明,婴儿到了一定阶段似乎能够想象未来的某些可能性。那么,儿童能否想象过去的反事实,进行反事实思维呢?如果能的话,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这种反事实思维会随着年龄变化吗?面对这些问题,发展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幼儿能够进行反事实思维。首先,尽管儿童在4—5岁以前不能产生完整的反事实和条件推理,但是Brownerman发现2—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理解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的现象。
例如,22个月大的儿童C把一个水罐放在沙箱的边缘,当这个水罐要掉下来时,另一个儿童M抓住了它,儿童C就会大叫:“几乎就要掉下来了”。类似的,有研究者报告了2岁儿童能说出并理解“几乎(almost或nearly)”一词。
Harris等人发现许多3岁的儿童能够正确回答反事实问题,并用实验证明了3岁儿童不仅能进行反事实思维,还能在因果推理中运用反事实思维。另有研究表明,从3到5岁,儿童的反事实思维能力在不断增长,且增速不同。
用假装游戏发展反事实思维
既然儿童能够进行反事实思维,那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儿童幼年时都热衷于假装游戏,它包含了一种当下的反事实思维。
假装游戏引导儿童把真实世界想象成不同的样子,呈现出对现实的虚构和创造。相反,“自闭症”的孩子意识不到事物的状态可以分为“已知的”“假想的”和“希望的”,因此他们无法进行“假装游戏”。这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缺失自由切换事物状态的能力,从而无法应对别人在不同事物状态的情景。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假装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进行反事实思维的互动呢?用“如果.....,那么......”编故事就是个不错的方式。举个例子,如果恐龙还活着,会怎样?我们把孩子熟悉的事务放进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里,让他去思考、判断,就是培养孩子反事实思维的路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否定孩子的奇思妙想,而是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激发他的想象。另外,我们还可以就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提出假设性问题。
比如说,如果恐龙没有书上说的那么大,会怎么样?如果恐龙没有天敌,会怎么样?等等。在这个打破常规的过程中,孩子会寻找很多新的可能性,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
当儿童开始说“不”或者代表否定的词语之后,他们就进入了反事实和可能性的世界,即没有走的那条路、未成事实的可能性。当儿童能够谈及不同的可能性,语言就有助于其设想这些可能性。所以,家长多和孩子进行言语和思维上的互动,可以同时促进这两方面的发展。
最后,正如《孩子如何思考》这本书中所说,“反事实思维让我们得以制定新计划,发明新工具,创造新环境。人们总在不断地想象,假如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敲开坚果或编织篮子或制定政策,结果又会怎么样?而所有这些想法的总和,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每月会推荐一本书籍,并以文章的形式分享我们对这本书的思考。这些书来自童时故事团队的私藏书单,是我们提供创新教育产品的理论依据和灵感源泉。
希望我们的思考能够引起你对这本书的关注,并通过文末留言或投稿(nc-jtjy@xhd.cn)或添加童时老师微信(nc-jyy),将你在阅读中的思考告诉我们。
10月阅读书目
*本文由优加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小芮编译,“向日葵国际教育”经授权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
参考文献:
[1] Keith D.Markman.Counterfaetual thinking and regulatoryfit[M].Vo1.1,No.2,November 2006:98—107.
[2] Saffrey C,SummerrviIIe,Roese.Praise for regret: People valueregret above other negaliveemtions[J] Motivation andEmotion.2008.32:46-54.
[3] 卿素兰,方富熹.儿童反事实思维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470-473.
[4] Paul L. Harris*,Tim German & Patrick Mills,Children ‘s use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 causal reasoning [J]. Cognition, 1996.
[5] 赵晶.儿童反事实思维发展研究[J].教育纵论,2010,017:33-36.
[6] [美]凯瑟琳·贾维.哈佛儿童发展译丛:游戏[M].王蓓华,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孩子如何思考》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