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教育观察 >
摘要:
几天前,我到哥哥家作客。4岁的小侄女神神秘秘地拉起我的手,悄声说:“小姨,我告诉你哦……我的床底下,有一只大怪兽!”
床底下当然没有怪兽啦,只有一只大箱子,只是小丫头把它的阴影想象成了怪兽而已。
其实不仅小朋友,连大人也常常会幻想身边的东西是有生命的,所以,当我们看到《青鸟》中,仙女转动一下帽子上的钻石,房间里的猫呀、狗呀、面包、牛奶……一个个都拥有了生命,甚至还能陪着小朋友们去冒险,就不会觉得是什么很荒诞的事情了。
但是,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了,我的宝宝每天总是这样幻想,会不会对他接触现实有不好的作用呀?是不是应该从小就告诉他,童话里都是吓唬人的、都是假的呢?
1
什么是儿童泛灵论?
其实,7岁以前的幼儿们往往并不能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会觉得太阳公公是有意识地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风婆婆是故意地往他们身上吹冷风……
总之,世界上的每一样事物都应该像他们那样生活着,而且一般来讲,小朋友们会觉得动着的东西是有生命的,但是桌子、地板这种不会自己动的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这种想法便是“泛灵论”的体现,所以其实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小朋友们是在用他们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
《玩具总动员》电影1995版海报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朋友们喜欢动画片、童话故事,因为它们用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特质打动了孩子们,有利于孩子们培养想象力和幽默感。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到这样一个人:著名的瑞士幼儿心理学家皮亚杰。
瑞士幼儿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在无数的实验和研究中将儿童智力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泛灵论”予以发扬光大,著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世界概念》等作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可以概况为一种不断地“自我中心化”和不断地“打破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在小朋友刚出生到2岁这段时间,他们其实是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世界”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但是随着孩子渐渐成长,他们开始学着用想象去思考、理解这个世界。所以,要求孩子用成人的逻辑去理解事物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甚至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但是,儿童“泛灵论”思想一般来说并不会持续时间太长,也往往不必过分地担心,因为它的存在其实更多的是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当孩子们的心智逐渐成熟,见的东西多了之后,他们就会开始走向成人化的思维了。
这个过程通常是在孩子们从8、9岁到11、12岁期间开始转变,因此我们总觉得孩子们刚上小学时可能还很幼稚、天真,但当他们快要小学毕业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似乎已经变成大孩子了。
2
打败床下那只“怪兽”
如果说“儿童泛灵论”是孩子教育自己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是不是就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和成长,不去施加帮助呢?显然也是不行的。
皮亚杰的本意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总结出儿童的认识规律,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做的其实是利用好这样的规律,来进行因材施教,对孩子进行符合他们年龄层次的教育。其中,听故事、角色扮演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童时故事《青鸟》海报
听故事
在《青鸟》中,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寻找青鸟的时候闯入了密林,被树的精灵们捉住,一片混战。米蒂尔吓坏了,但是哭泣和恳求是不能阻止树木们的,只有当孩子们战斗起来,他们才能逃脱。
藉由这样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在寻找幸福的时候总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不能向它服软,而是要和伙伴们一起坚强地战斗,然后就会发现,其实困难是很容易克服的。
角色扮演
基于鼓励孩子发扬想象力的原则,我们甚至还可以“用魔法打败魔法”——那就是角色扮演。
既然孩子想象床底有怪兽,那我们也可以鼓励ta想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小骑士,又或者是神奇的魔法师,拥有打败、驯服怪兽的本事,甚至可以鼓励ta讲述自己作为这个角色时发生的故事——很多著名文学家都是从儿时的想象开始,迈出自己创作第一步的。
《小王子》电影2015版海报
其实,孩子们沉浸于幻想世界的年龄段是很美好、很宝贵的。《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经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总有一天他们会跨越幻想的边境,回到现实,就像《彼得·潘》里曾经流连于永无岛的孩子们最终回到大人世界,并将童年的精彩冒险遗忘;又像是《纳尼亚传奇》里,最终因为不再相信幻想世界而无法进入纳尼亚的苏珊。
因此家长们与其担心,不如做到陪伴和引导。就像我的小侄女,大人们告诉她:“大怪兽是在默默守护你的!”她相信了,也没有再害怕,唯一的小问题就是:她偶尔会把自己的衣服丢到床底下,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大怪兽是靠吃她的衣服为生的。我们做大人的相视莞尔,希望她永葆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本文由童时故事编剧炒蛋原创,“向日葵国际教育”经授权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