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教育观察 >
摘要:
你们家孩子是不是也问过类似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会下雨?
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
蜗牛为什么要带着房子走?
青蛙为什么不会飞?
……
有些父母会认真地给孩子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并且说一大堆孩子无法理解的科学道理;而有些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索性告诉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再者,有些父母被孩子的问题问烦了,便不再理睬,而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和所有父母一样,英国作家吉卜林也会面对女儿的各种小疑惑,但是他选择了和孩子一起创造故事。
1
和孩子一起创造故事吧!
《原来如此的故事》就是吉卜林为回答女儿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创作的。
吉卜林是谁?
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英国作家,是深受许多国家儿童甚至成人喜爱的作家,其短篇小说尤为人称道,被誉为“狄更斯的继承人”“英国的巴尔扎克”。他以“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奖者,这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原来如此的故事》目录
《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本书非常幽默风趣,吉卜林诗人兼小说家的想象力在这本小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单看那些标题,如跺脚的蝴蝶、玩弄大海的螃蟹就令人忍俊不禁;豹子身上的斑点是怎么长出来的、袋鼠的后腿是怎么变长的马上会勾起小读者们的好奇心;第一封信是怎样写成的、字母表是怎么造出来的又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和动物有关的故事,在吉卜林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展开着,它们把小读者们带入了充满幻想的远古时代,置身于莽苍的丛林、辽阔的大海、所罗门的宫殿,让他们一起为智者鼓掌欢呼。
而且,在《原来如此的故事》中,吉卜林说花豹会长斑点是花豹为了吃到小动物,于是来到了一座森林里,那里树木的叶子挡住了一些光线,于是还有一些光线像光束一样把花豹的一些地方晒黑了;大象的长鼻子是被鳄鱼拽长的;犀牛的皱皮竟然来自于面包屑……
是不是很意外,也很有趣?
《原来如此的故事》插图
事实上,假如我们总是抱着一种严谨态度努力让自己的答案准确、严谨、科学,那么在不经意间,这可能已经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2
孩子天生就是故事家
想起在地铁上遇到的那个小女孩。一次下班,在拥挤的地铁上碰到一个六七岁样子的小女孩,梳了一个长长的小辫,胸前挂着一个可爱卡通小水壶。
这个小女孩从上车开始就不停在说,起初我是很烦躁的,但和小女孩眼神交汇后,我决定听她在说什么。
哦,原来她一直在讲故事!
“大嘴怪眼看就要追上墨提斯了,墨提斯召唤了魔法,设下了一个大泥坑想挡住大嘴怪的追赶,大嘴怪看到眼前的泥坑,妈妈你猜大嘴怪会怎么做?”她妈妈没有回答她的问题,也可能地铁里噪音太大了,孩子妈妈没听到,没有得到答案的小女孩也并未再追问,自言自语到“大嘴怪直接跳到了泥坑里,洗了个舒服的澡……”而我还在纠结大嘴怪是该怎么绕开泥坑才能追赶上墨提斯,此时回想都觉得自己好搞笑。
……
我也完全沉浸在小女孩的故事里,在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下车前,我最后听到的两句,“墨提斯爬上了九层楼塔……大嘴怪长出了翅膀……”具体的我记不太清了,小女孩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还在小女孩的故事情景中,完美的也坐过了站,不过我也并不生气,而是特别想再遇到这个小女孩,听听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
3
不要让我们的故事,限制了孩子的想象
曾有一次在给孩子讲《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一个片段时,“尼尔斯为了躲避狐狸斯密尔的追赶,紧忙划亮了一根火柴点燃了线团,扔向狐狸,然而线团的火同时点燃了帐篷,尼尔斯被困在帐篷里,狐狸站在外面兴奋地喊着:你是想在里面让火活活烧死,还是出来让我吃掉……”
童时故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主动式阅读礼盒)插图
孩子突然问,“为什么尼尔斯不打119呢?叫消防叔叔来扑灭大火不就好了,消防叔叔会开着消防车出动,消防车会喷水,就可以把大火扑灭了,而且超级飞侠还有小丽(汪汪队立大功里的角色)也都会来帮忙,他们还可以把坏掉的帐篷修好,还可以齐心协力打败狐狸……还有……”
如果你还沉浸在给孩子讲故事的场景中,其实孩子早已进入了属于他的故事,这个时候你是会打断孩子,继续给他讲尼尔斯的故事呢,还是会跟着孩子走进他的故事,听他为你“讲述”故事呢?
有时候,我们的惯性思维不仅禁锢了我们自己,还限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大部分爸爸妈妈在给小朋友讲睡前故事的时候,都会倾向于把一个故事从头到尾讲完,其实,不告诉孩子结局,让小朋友发挥想象力,说说他们自己心中的结局,对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更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所以,试着和孩子一起创造故事吧!不要让我们的故事,限制了孩子的想象。你会发现“孩子天生就是故事家”,他的故事一定让你欲罢不能!
读书会
我们每月会推荐一本书籍,并以文章的形式分享我们对这本书的思考。这些书来自童时故事团队的私藏书单,是我们提供创新教育产品的理论依据和灵感源泉。
希望我们的思考能够引起你对这本书的关注,并通过文末留言或投稿(nc-jtjy@xhd.cn)或添加童时老师微信(nc-jyy),将你在阅读中的思考告诉我们。
*本文由家有四岁男孩的南瓜叔叔投稿,“向日葵国际教育”经授权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