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教育观察 >

父母的野蛮教育与孩子的顽强生长

2016-01-08 10:14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赵学敏

分享到:

摘要:

  虽然,孩子的生长力量非常顽强:即使父母的行为不恰当,也未必会导致孩子不可救药的结局——比如第一个孩子压抑不住的浓浓好奇心,第二个孩子应对母亲的淡定态度。但...

 

  周末游泳毕,排队等着交还储物柜钥匙,听到一个声音问:“阿姨,什么是红眼病?”扭头看到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小胖墩正对我发问。原来旁边墙上贴了一则游泳馆的“入场须知”,其中一条是“禁止红眼病进场”。

 

  我:红眼病是急性结膜炎。

  男孩:眼睛会变红吗?

  我:应该是吧。

  男孩:是两只眼睛都红呢还是一只红?

  我:两种情况都有吧。

  男孩:为什么会红?

  我:这个……我也不知道。

  男孩:没关系,我回家查一下。

  我:怎么查呀?

  男孩:可以上网的时候用百度搜一下呀,或者到学校图书馆看百科全书。

  我:你读几年级?

  男孩:二年级。

 

  我被男孩的好奇心和探索学习能力所吸引,离开排的队伍准备跟他好好聊一聊。恰在此时,男孩的母亲从更衣室出来了,她劈头盖脸地一通发问:“你怎么还在这里?怎么没去办公室写作业?又准备写作业到半夜吗?你爸爸出来了吗?怎么靠阿姨这么近?别给阿姨捣乱!”然后就像狱卒押着囚犯一般带着男孩往游泳馆休息室方向去了。

 

  这位母亲说话的时候没有朝我看一眼;更没有给我机会赞美她的孩子不但会自主学习,而且对人有礼貌;当然,我跟男孩也没来得及告别。单听她的问话,男孩似乎是个不听话的“惯犯”——写作业磨蹭,对人也不懂礼貌;可是从我与男孩这几句话的交流来看,这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知道怎样探索学习的充满朝气的小学生。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我们两人眼里这么不同?

  母亲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比“情人眼里出西施”更胜数筹,但是为什么这位母亲眼里看到的儿子似乎全是问题?她焦虑不安,既担心孩子写不完作业,又担心他打扰别人添麻烦。大约还是前者更要紧——写作业太重要了:写不完作业要被老师责罚,写作业磨蹭会延迟睡觉时间从而有害健康。因此,让儿子顺利完成作业成了这位母亲的头等大事。

 

  又一个周末,我在游泳馆更衣室里听到一对母女间的有趣对话。

 

  母亲:怎么又这样穿袜子!(即使在一片嘈杂中,母亲断喝也很突兀。我扭头,看到大约七八岁的女儿正一边费力地把右脚伸进长长的袜筒,一边饶有兴致地指导身边的外婆怎样用手机看微信)

  女儿:哎呀,我知道,我知道,要这样穿。(女儿嘿嘿笑着把另一只袜子从袜口卷到底,伸进左脚,然后轻松地穿好)

  母亲:笑什么笑!赶紧穿好外套走。

 

  看着她们三人说说笑笑地离开,我忍不住猜测,是否因为这里噪音比较大,所以这位母亲说话才那么大声?但从女儿听了呵斥仍然非常放松的态度,可以想见母亲平常说话的语气可能就是比较凶的,而她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她对袜子的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达一种潜意识的不满——穿袜子的正确方法乏味得很,正如母亲在乎的很多其他规矩。这些规矩停留在母亲的嘴边和女儿的耳边,从未真正进入她的内心。

 

  上面两位母亲,如果说她们只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简单粗暴,那下面这位父亲,则是真的野蛮了。

 

  仍然是一个周末在游泳馆,这次看到的故事发生在大门外。我路过,看到一对穿着得体的父子似乎在等人。八九岁的男孩距离父亲大约五步开外,正探身去踢墙边的残雪,父亲气急败坏地一声暴吼:“我才洗了车!你以为洗车不要钱啊!”男孩闻声立即收住了脚,悻悻地转过身去。我一时不得要领——孩子脚上穿着很新的adidas鞋,父亲心疼鞋可以理解,怎么说车?环望一下,看到一辆铮亮的车,才明白父亲的意思是孩子鞋脏了,等会儿上车就可能把车踩脏。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讲道:“小孩子弄坏东西,做父母的去责罚他,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是因为要改正他的行为。”反之,则是“重物而轻人”。但是“有许多做父母的,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看小孩子把糖吃完,因为可惜糖的缘故,就去打小孩子,至于小孩子肚子吃不吃坏,是不管的;看见小孩子将油灯弄翻,因为可惜火油的缘故,就去打小孩子,至于小孩子行为好不好是不管的。”

 

  路边这个男孩用脚踢雪,这于他既是打发无聊的等待时光,也是一种动脚的体验,这样的动作既不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也不会弄坏什么东西;如果此时他的父亲跟他讨论一下雪的性质或者比赛怎样才能踢得更远,还可以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完了上车前跺跺脚,回家后一起擦一擦车,该是多么愉快的经验。可是,在这位父亲眼里,衣服、汽车的光鲜似乎更重要。这样的令行禁止,在父亲眼里可能是一种教子的成功,但其实,野蛮得很。

 

  第一位母亲心急火燎地催促孩子去写作业,却忽视孩子发自内心的生长愿望。在她眼里,儿子的主要工作是写作业,从而为未来的生活譬如升学、找一份好工作做准备。第二位母亲设立了许多规矩,这些规矩没有得到女儿的认同并内化成她的生长必须品,母亲对它们的反复强化,可能只会消减女儿对生活的体验热情。后一点,在这对父子身上更突出——父亲的强势要求,可能让这个小小的孩子慢慢变成一个拘谨、缩手缩脚的“小大人”。

 

  三次偶然相遇,我看到的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环节,但是父母的态度,此时“野蛮”,彼时可能也很难温和。记下来,希望更多父母读到,会对孩子少一些独裁,多一分尊重和宽容。

 

  虽然,孩子的生长力量非常顽强:即使父母的行为不恰当,也未必会导致孩子不可救药的结局——比如第一个孩子压抑不住的浓浓好奇心,第二个孩子应对母亲的淡定态度。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做孩子的陪伴者,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那么不但可以增进彼此的亲密关系,更可以发展孩子的经验与认知。杜威说:“儿童天赋具有的、未曾受到损坏的态度,具有热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喜好实验性的探索等特点,同科学的思维态度是十分相近的。”所以,即使是父母出于最实用的考虑,比如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学校功课,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是意义重大的。

 

  (赵学敏,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十几年教育领域工作经验,曾经深入一线报道教育的“黑暗现实”,主创在线访谈节目“对话的逻各斯”,策划出版系列教育学专业重点教材。目前,专注于家庭教育。)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