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教育观察 >

不想有出息,对孩子来说可不可以是一种选择?

2015-07-24 02:18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卢十四

分享到:

摘要:

什么叫“有出息”?世间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如果你达到了这个标准,就算“有出息”。

  什么叫“有出息”?世间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如果你达到了这个标准,就算“有出息”。

  孩子可以不想“有出息”吗?如果这个“出息”是家长的,而不是孩子的。

  孩子可以只做自己吗?假如这个“自己”既不接受别人的理想,也没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可不可以?

  这是个有趣又深刻的话题。尊重孩子,知易行难。

 

  那时我还在上学前班,每天的作业是写满一页田字格。老师会给作业打上一个具体的分数,我总是拿到个七八十分。我没想过老师给一页汉字评分的标准是什么,也不知道78分和84分的差别在哪里。我不关心别的小朋友得了几分,甚至不会对比自己每天的分数是涨是跌。对于“七八十分”这个水平,我当时的理解是:它很高,虽然不是一百分,但也占到了一百分的大多数。我总是兴高采烈的告诉妈妈:我今天又拿了高分!

  对于我的志得意满,妈妈却很少给出积极回应。终于有一天,她兜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你才拿七十几分,高兴什么?你看看别人家小孩……”

  我愣住了,心想:“我虽然得分没别人家小孩高,但也并不低啊。”——但这句话始终没说出来。

  从那天起,我的世界改变了。在那天之前,我要对自己满意,只需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在那天之后,我开始知道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客观中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我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永久失效。

  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作为小学时代的优等生,我没太为这种达标比赛担心过。但我妈依然对我十分不满,因为我总是鬼使神差般的,拿不到100分。这种不满在我六年级那年达到了顶峰:小升初的竞争那么激烈,满分300,得考到290以上才有进省重点的把握。全班第五第六这种名次实在让家长睡不着觉。然而我每次数学考试,总是95、96、97、98……连99.5都考过两次。

  但就是考不了100分。

  没有一分是因为“不会”而丢掉的。一张卷子,密密麻麻,总有某个地方我会粗心失分。我至今记得,有一张99.5的卷子,我因为忘了在解题之初写一个“解”字,而被扣掉0.5分——如果是在小升初的考场上,这可能导致我与省重点失之交臂。

  妈妈那么希望我考100分,我也完全有能力考100分,每次我都能无限接近100分,但就是没一次真的考到100分。

  这看起来像是故意。

  事实并非如此,我从未故意做错过任何一题。但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无法在考试中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早早做完了卷子,就趴着发呆,绝不会检查一遍。我当然也“想”考个100分,但只是想想而已。学前班时代那个无论拿多少分都对自己很满意的卢十四,本质上似乎从未改变过。

  为这件事,我妈骂过我无数次。甚至有一次,我考了96分,我妈抄起一根长竹竿打我,将竹竿打断了两节。我同学看到之后,赶紧跑去告诉老师:“卢十四要被他妈打死了。”老师匆忙赶下楼来制止了我妈。现在想来,我妈在打骂背后,是一片束手无策:她有办法让我做习题,背课文,记单词,晚睡早起,不看电视。但她无法替我考试,无法让我提起精神去追逐100分。

  在一次痛骂中,我妈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没有自尊心。但如果我说有,那么她接下来一个问题必定是:“那么你的自尊心体现在哪里?”——是啊,如果我真的有自尊心,为什么不努力考100分呢?学前班时代我就说不出口的那个回答,如今自然更加说不出口:“我虽然没考100分,但也并不低啊。”

  但我当时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给出一个机巧的答案。这个问题真的刺痛我了,我扪心自问:在考试的时候,我总是那么惫懒,完全没想过“自尊”这回事。但每当挨骂时,我又确确实实羞愧难当。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骂我的时候,我就有自尊心。”

  这个回答代表着我当时全部力所能及的反思,以及毫无保留的坦诚。这个回答换回的是一个大耳光,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自尊心可言。

  现在想来,当一个人沦落到被质问“有没有自尊心”的境地时,他的自尊确实已经被彻底践踏了。那一年当中,我屡屡冲击100分不可得,反而是接连考出两个六十多分,实在是前所未有。在这两张试卷中,我魂不附体,做错了全部四则运算。

  六年级终于结束了。在这一年中,我收获了一双近视眼,达到肥胖标准的体重,以及足以考上省重点的291分——我整个六年级只考出过三次100分,其中两次留给了小升初考场上的数学和英语。

  这对小学时代而言是一个戏剧化的结尾,但对整个人生而言只是短暂的幸免。每个阶段、每种境遇,都有不同的“客观标准”悬在头顶,一时达标不要着急,总有你不能达标的时候。

  我有一位小学同学,成绩绝佳,每次考试都是100分,乃是我妈口中“别人家孩子”的常客。到了初中,她和我一个班,第一次考试,她就只考了九十多分。此后虽然她依然成绩优秀,但我知道,她已经不能再达到“那个”标准了。

  我还有位高中同学,和我关系很好。他一直稳居班级前十名。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爸妈骂了。直到大二寒假,我去武大找他玩,他给我看了他高中时代的日记。那日记本里通篇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六之后,被他爸妈痛骂为何总也考不进前三——那一刻,我心都凉了。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妈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全班第六,我全班第十六,并没有区别。

  “我不想考100分,我不想考前三,我不想达标,我不想让你们满意,我觉得我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已经对自己满意了。”——哦不,怎么能这样说?怎么能这样想?怎么能这样做?你还有自尊心吗?在很长时间里,我已经自觉地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羞于承认。第一次听衣湿乐队的那首《放了我》,我被一句歌词震惊了:

  “但是我不想有啥子出息。”

  这难道不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吗?诉说青少年苦闷的文艺作品那么多,那些苦闷的少年总是说“我有我的追求”“他们不理解我的理想”……总之,那个少年可以不认同别人强加给他的理想,但必须要有一个其他的理想——“教练我想打篮球”也好,“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也罢。这个“其他的理想”可以离经叛道,但必须和他所拒绝的那个理想同等远大、同等有出息。惟其如此,他的反叛才能够显得理直气壮,有资格分庭抗礼。

  但衣湿居然说“我不想有出息”,既不接受别人的理想,也没有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自甘堕落,即便是文艺作品里的叛逆少年,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吧?

  “我不想有出息”——这句歌词时不时萦绕在我耳边,总是让我既羞耻,又兴奋。当年妈妈问我“有没有自尊心”,我无言以对。而如今,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责问,我都在心中默默回答一句:“没有。”

  “你有自尊心吗?”——没有。

  “你有上进心吗?”——没有。

  “你有责任心吗?”——没有。

  “你有担当吗?”——没有。

  “你是男人吗?”——不是。

  “你到底想不想有出息?”——不想。

  这些责问是羞辱,一旦你因此感到羞耻,你就输了。这些责问是圈套,一旦你对这些问题加以承认,对方就会要求你给出与之相符的表现。这就像《万万没想到》里的情节:“我叫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答应了就会被吸进钵里去。但如果你答一声“不敢”,责问者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咦?你不按牌理出牌啊?”

  老子为什么要按你的牌理出牌。那个学前班的卢十四吃了你们的毒苹果,已经沉睡多年,我要让他苏醒过来。他手举一份也不知道是七十分还是八十分的作业,兴高采烈,蹦蹦跳跳,没出息的样子从未改变过。

 

(来源于“豆瓣”)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