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教育观察 >

中国式家长的难言之隐 ——给父母之中沉默痛楚的大多数

2015-05-20 05:47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王芳

分享到:

摘要:

几乎所有家长明明知道一个人的成绩不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却依然被一股说不清的力量推着往前冲。

王芳湖南益阳一中语文教师,湖南省作协会员,著有《聆听遥远的呼吸》《彼岸风吹》《故纸·素心》等书。

 

  身为一名常年奋战在普通高中教学一线的老师,我,还扮演着另一个对于我而言更为重要的角色,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母亲。随着孩子入学时日的积累,我与孩子一样,欢乐日渐减少,无奈与沉重日渐增多。在大自然“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运行规则下,指责制度的不够完善与不够人性化,无疑只能是弱者逃避的借口。制度之下,人人平等,凭什么你就格外辛苦,你的孩子就叫苦连天?难道普天之下的孩子与家长,都如你一般疲惫倦怠苦不堪言?不是一样有学得轻松愉快进入一流大学依然奋勇向前优秀得通体发光的学生?

  这个理由使多年来一直想为“家长们”写点什么的我不敢提起反思的笔。然而,当我反过来不把自身与那些人群中的佼佼者放在一起,而只是置于万千普通孩子普通母亲中的一个,我便释然了。我意识到,不敢说,只是因为目前我与我的孩子按大众的价值观,真的不够优秀,这竟也成了我的难言之隐之一种。

  我先就把自己置身在一个极紧张的话语环境中,而且这种紧张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鲁迅说过,中国只有两种时代,一种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正所谓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把这句话化作中国式家长的现状,即一种是做稳了应试教育奴隶的家长,一种是想做应试教育奴隶而不得的家长。当然,个别家长除外,比如童话大王,伟大的父亲郑渊洁。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是一个家的全部,家庭的幸福感来自于孩子,孩子健康、阳光、奋发、上进,具体说,成绩优,品行好,长得顺风顺水,家庭便一片光明,反之,家庭便一片阴霾。因此,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家长们拼财力与地位,尽量为他们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即使那些最好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良性循环后形成的“神话”),考虑最好的老师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最好的同学。家长们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更何况好的同窗也可能是未来走向成功的重要助力。

  于是第二个隐痛来了。我们呼唤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但万千为了孩子削尖脑袋敏锐视听的家长们,早就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由家长自发建设起的教育的等级营垒之中,然后顺着这个等级逼迫我们的孩子也服从这样的等级。我们自己造下枷锁锁住自己,在枷锁之下,无法挣脱,又痛不可言。所谓的“名校”,一部分是学校的管理造就,一部分,难道不正是家长们为设自己下的套?

  这还只是隐痛的第一层。紧接着,入校了,为了让班主任和老师们对自己孩子另眼相看,我们选择先行一步亲近老师。家长与老师之间搭建了一种默契的关系,即,用物质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与爱戴,老师因为受到特别的待遇,以人之常情来说,自然是要多分点时间精力给孩子的。问题又来了,一个班这么多学生,大部分家长都持这个想法,大家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从小学起就循环着的做法,慢慢地成了一个任务,一种必然,渐渐发展至不给老师一些好处,心里不安,生怕老师不会关照自己的孩子。每每做完之后又感到苦不堪言:随着一年年物质的增加,家庭负担增重,孩子却还是老样子,不见起色。

  我们这样努力,孩子为什么不努力?每天,我都要盯着孩子的班级群看,生怕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因为曾因漏掉信息而被班主任严肃批评为对孩子不负责。班级群里的家长们,一天到晚热烈地讨论着孩子们书本上的数学作文英语地理题,好像他们不为孩子解决就是对孩子不负责,而孩子的成绩不上去就是自己的错误。大家经常比较孩子们的成绩高下,说着进步与退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还随时汇报孩子在学校的特殊表现,你不得不为家长们对孩子的高度关注和老师的细致深深感动。为了让家长更全面仔细地监督孩子,每天放学,班级必有一到两条“家校通”信息通报,包括家庭作业和在校一天的表现,各门科目检测的成绩。每天的家庭作业,老师要求家长全面检查,对着答案标出对错,督促孩子背默过关,然后负责任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对于学习科目,老师又建议给孩子找各种补习班进行补习,原本极抵制补习班的家长,也只能缴械投降,因为大家都在补,自己的孩子不补心里特别没底……学校的工作做到这一步,老师们付出多少努力可想而知。

  如此这般,一年一年,到如今,每一次信息响起,我全身的神经都会紧绷,感到头顶有一块大石重重压着,孩子的学习成了我们身上不能推掉的担子,这全然已经到了一个家长上阵拼杀的时代啊!这让一重重考试过来的我们又重新回到过去黑暗的日子,且胜败不由我掌控,如此这般,怎不让人痛不堪言?!

  几乎所有家长明明知道一个人的成绩不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却依然被一股说不清的力量推着往前冲。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的父母,那些看到孩子学得极辛苦极艰难的父母,又有几人有胆量对老师说一句,我的孩子哪门科的作业可以不做,他上课想休息时,让他好好休息一会儿?面对高度忠于工作的老师,我们怎好提出如此“自我”的要求?一旦提出,孩子就将可能被冷落,抛弃。所以我们宁愿忍着,任由光阴浪费着孩子的创造力。

  事实上我从来都赞同不应该把自己的一生拴在孩子身上,我认为不能因为孩子而让自己停滞不前,我感觉自己正走在一条看似伟大光荣的“母亲”的不归路上!当“父亲母亲”们紧张不已时,孩子们却几乎是置身事外的态度,不紧不慢地磨着属于他们的成长岁月。事实上,原本优秀的也依然只是优秀,而原本沉迷网络、日漫、低俗小说,不懂得劳动的辛苦,没有宽厚容人之心的,也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改善。

  我亲眼见到许多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在外地正如日中天的事业,回来在学校旁租一房陪读,这甚至导致了许多夫妻的两地分居。有一个母亲为了使孩子的成绩有一个交代,每临考试都会想尽办法从学校印刷工人那里买到试卷。还有一个母亲,因为孩子不够努力进步,直接把孩子关在房子里两天两夜不准出来……家长们使尽力气与手段,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反叛,逃离。连坐车时遇到的士司机,听到我电话里谈起孩子的事,也要一路感叹地说起自己开的士的艰辛,说起孩子未必明了,说这个时代的孩子真不知道怎么了,有让人操不尽的心!

  其实,成长是来自于自己心灵的事,谁也无法代替,哪怕你在一旁使尽力气,常常都是徒然。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如果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他还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的研究学问的方法。如今我们孩子的学习,已然没有这一切了,唯有一个词,“成绩”,更妄谈理想之类,这又怎么是我们每天陪着他学习的真正目的呢?

  央视的一次节目中,一名女导演在年轻人住一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的讨论中,说到自己的一次经历。她曾经因为受到挫折而不愿再去奋斗,一个黄昏她经过菜市场,看到满地狼藉,女人们围着菜讨价还价。她不停地问自己,挎着一个篮子在菜市场里买菜过没有了理想只有现实的生活,是她所需要的吗。然后,她回答自己,理想对于她而言好似太阳,没有它她就不能存活。于是她推翻那段时间颓废的自己,从头再来,最终走向了成功。

  当我们殚精竭虑只为让孩子的成绩上升一点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想想我们教给孩子的,每天督促孩子的,有多少与理想有关?当我们的隐痛渐渐演变成顽固明显的疼痛时,我们的幸福感日渐下降,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放我们的孩子一条“生路”,与此同时,也放了我们自己一条“生路”?

  中国式的家长,与中国式的教师和中国式的教育紧紧套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或许,只要解开家长这一环,这个无解的九连环,便可以哗地一下,全解开了。

 

(本文来源于《教师博览》)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