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聚焦热点 >

《心灵奇旅》里的“火花”是什么?如何用它点亮孩子的心灵?

2021-02-01 09:44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

分享到:

摘要:

对大多数人而言,2020都是有些灰暗的一年,疫情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 5 月 9 日,全世界 177 个国家超过 12 亿大中小学生停课,约占世界学生总数的 72.4%。在中国,开展居家学习的学生大约有 2 亿。

 

在这背后,不知有多少家长急得焦头烂额,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被耽误的一代”,但也给了一些时间让我们思索: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2020的年末,皮克斯借《心灵奇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答案: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火花”。

 

“火花”是什么?

《心灵奇旅》中,每个初生的灵魂都要在“生之来处”进行“预科学习”,只是他们学的并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人格的养成。

 

灵魂们各有各的性格,心灵导师们也会负责引导他们的情绪偏向,但唯有“火花”是需要灵魂们自己去发现的——或许是一个无意间飞来的足球,或许是一架钢琴……总之,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小灵魂们的双眼放出光彩,而只有当这个时候,他们才会获得通往地球、开启人生的通行证。

 

但有一个灵魂与众不同,她叫22,从编号上也可看出她的资历之老。千百年来,她从未找到过属于自己的“火花”,即使有无数人类历史上的伟人来做她的导师,最终也无不以被她气得恨不得“活”过来而告终。

 

那么,22所欠缺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她并不是缺乏能力——能言善辩,会打篮球会跳舞,就连开火箭也不在话下……但她依然不想、也不能成为人。

最后,还是22的导师乔伊无意间被点醒:只要有那么一刹那,灵魂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向往,就诞生了“火花”。

 

所以,我们总以为“火花”是至高的理想、是能让我们的人生出人头地的天赋,可事实上,它是一种爱的能力。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了。

 

现实世界中的“22”

反观我们的现实世界,似乎也能见到许多“22”。他们往往经过良好的教育,在某些领域能力出色,社会普遍认为他们应该拥有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可事实却并不都如此。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与学校》中提到,一名拼命进行应试学习而考入有名的重点高中的高中生,觉得应试学习非常无聊,不愿意再去学校了。家长和教师想要说服他,孩子却认为:“我觉得就算考进好的大学,也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事。”

 

针对这一现象,河合隼雄认为是教育的价值变得一元化的体现。他认为:大家都感染了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成绩好的孩子厉害”。

 

家长只把孩子的分数和排名作为评价的对象,这种观点的背后,存在着认为毕业于“好的大学”、在“好的地方”就业就会得到幸福的想法。

 

但在贯彻这种观点的同时,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当这些一向按家长、教师等长辈的指示去做事的孩子突然不得不自主判断、学习时,便会产生困惑:好了,现在我已经考上了好的大学,得到了好的工作,可为什么依然没有感到幸福呢?我接下来还能去追求什么呢?

 

就这样,许多找不到自己人生意义的孩子陷入了迷茫。仅2020年下半年,被报道的高校生自杀事件就有至少5起。

 

其中一名研究生的遗书中,有一句话引人泪下:“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25年,也没比猫久多少。”显然在他眼里,猫是自由的、被爱的,这样的生命更有意义。

 

那么,该在哪里找到“火花”呢?

 

“火花”在哪里?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与否取决于这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三者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比作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水上的部分则是超我,与水面平行的部分是自我,而人们看不到的、位于水下的巨大底座是人格结构中的本我。本我是各种原始本能冲动的总和,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它不受任何理性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按“快乐原则”行事。

 

所以,要找到“火花”,就不能抑制孩子的本我,要适时地为他们提供发泄的渠道。

 

河合隼雄曾多次讲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在自家的信箱里发现了一把枪,询问下才得知原来是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从邻居孩子那里偷来的玩具枪。

 

这位母亲为儿子的偷盗行为感到深深地担忧,但是在心理医师的开导下,她意识到,或许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是她平时不许儿子做打打杀杀的游戏,因而孩子的本能需要做一些出格的事来发泄罢了。后来她不再禁止儿子玩刀、枪一类的武器,果然儿子就不再有类似的行为出现。医疗师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孩子亲身体验了“恶”,才更能领悟到“爱”的存在。

 

就像《心灵奇旅》中,22在亲身接触人类世界后找到了对生命的向往,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们多去体验、经历这个世界,人生的意义并不在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而在于点亮孩子心灵的火花,让他们明白如何去爱自己、爱这个世界。

 

这个“火花”的设定,不得不让人想起苏格拉底的比喻:“教育是把火炬点燃,而不是把容器灌满。”

 

*本文由童时故事编剧炒蛋原创,“向日葵国际教育”经授权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

 

往期推荐

1、浅谈儿童泛灵论:床下为什么有只大怪兽?

2、玩游戏的专注力,为什么一写作业就没了?

3、在孩子眼中,太阳可能是“五彩斑斓的黑” | 读书会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