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聚焦热点 >

玩游戏的专注力,为什么一写作业就没了?

2021-01-27 04:19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

分享到:

摘要:

一位作曲家这样形容工作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刻:“我的手好像不属于我,而我和发生的事情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是坐在那里充满敬畏和惊叹地看着,音符自己流淌出来了。”

 

黛安·罗芙·斯坦洛特,1994年冬季奥运会的速度滑雪冠军,她说自己滑完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觉得一阵轻松,“感觉就像瀑布奔涌而下。”

 

14岁的斌斌,是一个经常被母亲痛斥的“网瘾少年”。我问他:“玩游戏是什么感觉?”他温和而坚定地回答:“很快乐,所有不高兴的事情都消失了。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也消失了。”

 

这三个年龄、生活状态相差很大的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感受惊人的相似。前面两位,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其著作《情商》中举的例子,他称他们进入了“心流”状态,“处于情绪智力的至高境界”。少年斌斌,是被母亲带来参加读书会“受教育”的孩子,母亲因为他沉迷于电脑游戏而痛苦得在夜里无法入眠。

 

 

在我们调研的家长关注问题中,孩子沉迷电脑游戏位列前茅,另一个高频问题是专注力不够。这两个问题的字面意思是矛盾的:如果专注力不够,怎么能沉迷于一件事?当我这样询问的时候,他们一般会回答:“只有玩游戏专注,写作业根本坐不住。”所以,真正困扰家长的问题是:为什么写作业不能像玩游戏一样专注?

 

拿这个问题问孩子,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作业不如游戏好玩。”

 

如果孩子写作业可以像玩游戏那样全神贯注、忘我投入该多好!有可能吗?

 

什么是心流? 

 

在《情商》一书中,丹尼尔·戈尔曼引用了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研究。他说:“心流的体验让人非常愉快,其特征是自然流淌的欢乐甚至狂喜。在心流状态,人们全神贯注于所从事的活动,心无旁骛,他们的意识与行动融为一体。”

 

齐克森米哈里,1965 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9 年至2000年在芝大任教。30多年前,他和他的团队使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科学家、医生、艺术家和普通人的日常体验。他们最初是想知道“到底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最幸福”,结果获得了“心流”这个洞见。

 

齐克森米哈里在一次采访中,将人们进入心流时的状态描述为:“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他在TED的演讲中,将人们处于“心流”中的感受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完全沉浸:注意力高度集中,你感觉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满热情。

感到狂喜:你觉得自己从日常现实的琐事中脱离出来,进入另一种现实状态中,类似于宗教人士在宗教场所感受到的喜悦,或普通人在剧院/舞台等所感受到的喜悦。

内心清晰:你知道什么是需要被完成的,以及目前为止自己做得怎么样;你了解自己的目标,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当下与目标之间所需要做的努力。

力所能及:你知道尽管这件事情可能存在挑战,但仍然是自己所能胜任的。

平静感:毫不担心自己,甚至丧失自我觉察,连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都无法意识到,例如,有些人在全神贯注地写作/玩游戏时,进入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

时光飞逝: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下的事情中,时间便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逝,比如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时,猛然抬头发现窗外早已从白天到黑夜。

内在动力:你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源于内心的渴望和对该目标的认同。例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新作品的渴望,令他们进入一种“忘我”境界,而这种境界又使得他们的创作充满了创造力。

 

心流与学习的关系

 

心流是一种理想的专注状态,学习在这个时候发生。

 

齐克森米哈里团队1988年发表了一个实验。在芝加哥一所科技高中,研究者挑选了数学测验成绩前5%的学生,并由数学老师评估为高成就者或低成就者,对他们如何利用时间进行监测。每位学生携带一个传呼机,传呼机白天会提醒他们记录当前从事的活动以及情绪状态。研究发现:

 

·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每周都会把大量时间花在乏味的活动上,比如看电视(当时大部分美国青少年都是如此),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学习的体验。

 

·高成就者在40%的学习时间里,感受到了愉快、专注的心流状态;低成就者只在16%的学习时间里出现心流状态,他们更多从社交活动而不是学习中获得乐趣和心流的感受。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心流及其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教导儿童最健康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不用威胁或奖赏,从内在激发儿童的积极性。他提出:“我们应该利用孩子们积极的状态,把他们吸引到可以发展自身竞争力的领域进行学习。心流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它意味着孩子从事的是恰当的活动。你必须找到感兴趣的东西,并持之以恒。孩子如果对学校感到厌烦,就会打架闹事;如果对功课感到焦虑,就会害怕挑战。”

 

 

这不正是困扰家长的问题所在。当孩子不能专注地写作业,甚至讨厌写作业,其原因是他不感兴趣、不能从中获得乐趣。如果用某种强制的办法将他“固定”在座位上继续写,其结果可能是他磨磨蹭蹭,引发父母的心脏病;也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日复一日浪费时光。

 

如何引导孩子在学习中达到心流状态?

 

有没有办法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全神贯注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心流状态?齐克森米哈里总结了可能感受到心流的三种状态。

 

01

目标驱动

心流不仅仅是一种全神贯注,更是一种在目标驱动下的投入与付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同时,获得的一种积极的精神体验。也就是说,你所沉浸的那个行为,必须是向着某个目标前进的,而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时间。

 

02

兴趣与热情

齐克森米哈里认为,通常当人们做自己热情所在的事时更容易产生心流,尤其当这件事情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即需要面对挑战、设立目标、学习新技能。对于喜欢做的事情,人们会更愿意集中精力;具有探索性,则让这件事情区别于例行公事,从而使人更容易产生好奇心与新鲜感,进入一种“狂喜”的状态。

 

“网瘾少年”斌斌跟母亲说自己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真的喜欢,不但玩游戏让他忘我,而且也愿意研究相关的技术问题,包括读相关的书,玩《罗马帝国》的时候,就读了《罗马人的故事》。我们给他的母亲建议,观察与倾听斌斌,也许电脑游戏真的是他兴趣与热情所在,也是他的未来前途。不是每个14岁的少年,都体验过心流,并且有定力坚持自己喜欢的事,哪怕为此惹恼母亲。

 

03

任务的挑战性和技巧水平

齐克森米哈里指出,一件事情的挑战程度,和我们应对这件事所具有的技巧水平,会综合影响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的感受。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就会使人乏味;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使人焦虑也无法激发心流。随着技能的提高,还需要更大的挑战才能激发心流状态。

 

回来看家长们的美好想象:如果孩子写作业可以像玩游戏那样全神贯注、忘我投入该多好!这是有可能的,前提是作业设计得跟游戏一样好玩。当然,还要引导孩子主动自发地设定并追求学习目标,任务的挑战性与他的技巧水平相当,最重要的,是保持孩子天生的对世界的好奇心。有点难!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方向。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优加青少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赵学敏原创,“向日葵国际教育”经授权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文章图片来源童时故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主动式阅读礼盒)。

 

直播预告:如何陪孩子过寒假?

看了以上文章,你是否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识呢?现在,机会来啦——本文的作者赵学敏老师将作为“如何陪孩子过寒假”主题直播的主讲嘉宾,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直播。

你想要了解的:如何与孩子进行愉快的有效沟通?如何跟孩子一起学习与成长?如何陪伴孩子,做他的好玩伴?赵学敏老师都会为你一一解答。

更多精彩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直播!

 

 

往期推荐

PISA全球胜任力评估报告出炉:父母越包容,孩子越开放!

寒假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思维导图来帮你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读书会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