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聚焦热点 >

读书会 | 给孩子讲故事好累?跟孩子一起创造故事吧!

2020-09-25 09:58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

分享到:

摘要:

 

前些日子看一位老师分析亲子互动产品,提起这样一个问题:世面上很多亲子产品的最大问题是对成年人缺乏吸引力。当他们陪伴孩子玩耍的时候,会感觉到占用、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或许陪伴不应是单向的牺牲,而是一种找到彼此兴趣点的探索。《原来如此的故事》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当读者看到书中作者为女儿创作的那么多细节丰富的图画的时候,应该都会明白,他们创造这些故事的时候该有多快乐。

 

【这是作者为故事创作的一副插图。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冒冒失失的小象,他的鼻子原本是短的,却被鳄鱼给拽成了长的。现在,他要用这条长鼻子去摘树上的香蕉。作者细致地讲解了他画图时的心路历程,比如他觉得那些黑乎乎的东西是沼泽地啦,小象如果涂成红的、香蕉树如果涂成绿的会更好看啦……这些记录为插图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经典童话都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在经典儿童文学的世界中,像《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样,出自“睡前故事”的名篇佳作还真不少。《绿野仙踪》是作者鲍姆讲给女儿们的睡前故事,《风语河岸柳》则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给小儿子的床边故事……

 

 

而如果有人将这些书籍都通读一遍,就会发现其中的共性:它们都是更口语化、极具互动性的,并且题材基本也都带着奇思妙想的色彩,里面的角色或是来自神奇的魔法世界,又或是友好的动物,总之都令人感到轻松、愉悦。
《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本书原本是作者写给他大女儿的。吉卜林在该故事的序言中写道:“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动这些故事,但一到晚上,这些故事是埃菲的睡前故事,你就不可以改动任何一个字眼。这些故事必须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方式讲述,否则埃菲(吉卜林女儿的小名)就会醒来,还原它们原来的面目。”这也是书名《原来如此的故事》的由来。

 

《原来如此的故事》是怎么讲故事的?

 

在阅读《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本书之前,我一度以为它是部专业的、具有科教意义的作品。既然是“原来如此的故事”,顾名思义,好像总该要告诉读者些什么原理的。没想到读过整本书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天方夜谭的故事”,里面除了别开生面的想象和极富生趣的描述外,还有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拳拳之爱。

纵观全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便是故事的行文从始至终都极为口语化,且充满互动性,拿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大家都是文字,怎么你能发语音呢?”

当你看到“啊,我亲爱的孩子,很久很久以前呀,大海里有头大鲸。”或是“我说呀,爸爸,悲催就悲催在我俩都不知道怎样写信,你说是吧?”这样极富有日常感的语句时,很自然便会在脑海里模拟出一个睿智慈爱和一个娇憨顽皮的声音,仿佛真有这样一对父女在我们面前聊天似的。

在《原来如此的故事》中,作者写了一对父女:特格迈和塔菲的日常,这也是书中唯一几个可以称得上“系列”的故事。其中第二和第三个故事里都折射出了作者对待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当他想要教导孩子如何传递信息或是遵守规矩的时候,都绝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命令孩子该如何如何,而是与她商定暗号、图画、手势……等等有趣的形式。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亲子间合作式的创作方式。

 

【这是特格迈和女儿塔菲共同的小创作之一——刻有字母表的魔法项链。这对父女花了许多时间研究出一套只属于他们两人的语言系统,或者说,“暗号”。然后他们用动物的牙齿、贝壳、鱼钩、木头……等等材料做出了这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链,对于父女俩来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

那么,再让我们通过特格迈和塔菲父女俩的故事看一下吉卜林是如何推进亲子间合作的。

当女儿塔菲产生奇思妙想的时候,父亲特格迈并没有因为工作而让她闭嘴,而是以一种亲昵、逗趣或者说“互怼”的方式来促进她完善以及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到中期呢,他亲身地参与,不断地鼓励、帮助孩子将这个想法补充完整;

最后,也是我觉得最可贵的一点,便是他真的能记住这些想法并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

即使创作的过程再热烈,如果父母一两天之后便将创作成果弃之于脑后,在孩子的心中,创作这件事的重量是一定会减轻的。

以塔菲的“咒语”为例,如果以现实的眼光来看,整个故事便是父母为了教育孩子的一场相互配合的游戏,如果他们谁破了功,那这个故事便不复存在了。

在特格迈与塔菲打猎的时候,沉浸其中的塔菲下意识地使用了手势来对父亲“施咒”,而特格迈竟真的马上为了女儿停住了。私以为这一段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点睛之笔,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塔菲理解了约束和规矩的意义——她会受到他人的约束,但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来约束他人,整件事的结果是双向的、令人愉快的,那她当然就不会再排斥遵守一定的规矩。

 

我们可以怎么给孩子讲故事?

这让我忍不住想起童年的经历,我的妈妈也是一位睡前故事大师,在幼年的我的逼迫下每天睡前必须讲点“有意思的、书上没有的东西”。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至今记得她为我讲的那个故事:两名花季少女双双离家出走,一个被拐卖下场凄惨,另一个则成为坐拥数座工厂流水线的女强人。据她后来解释创作心路历程,原本第一立意是为了劝诫我不要叛逆不要离家出走,然后又贪心地补了一条支线来鼓舞我勇闯人生路。但对于当时小学低年级的我来说,最强大直观的效果便是被吓得一个晚上都没睡着。很显然,这个睡前故事是不算太成功的。

将话题再绕回睡前故事,或者说“伴读故事”,同样可以用吉卜林的办法——亲子间相互合作。家长尽可以指导孩子创造一些自己想要的人物、想要的场景,并引导他们自己讲出想要的故事,即使一开始是模仿某个他/她喜欢的故事也没关系。

以“东北睡前故事大师”我妈为例:当她讲完那个过于黑暗且现实的故事后,我提出了抗议,拒绝她“从前在一个村里,有个小女孩离家出走,偷偷坐上开往南方的火车”这样的人物和设定。

她顺势教育我:“那你下次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可以说,你不喜欢这个角色,你想要什么样的角色?哦,你想听小北极熊的故事,她想干嘛?”

“她……她想和小海龟一起去游乐园玩。”小北极熊和小海龟分别是我和弟弟的毛绒玩具,小孩子总是特别喜欢让玩具间彼此做朋友。

“去玩什么?”

“去玩过山车,小海龟没系安全带,被甩到空中了,小北极熊伸手拉住他的尾巴。然后呢,小海龟的龟壳也被吹飞了,所以他自己要抓着自己的壳,他们一个抓一个……”

我已经不再记得后续还编了些什么剧情了,但是那些和妈妈一唱一和编故事的快乐令人难以忘怀。而这些快乐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吗?

*本文由童时故事编剧炒蛋原创,“向日葵国际教育”经授权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

 

往期推荐

1、当“名著听读”遇上“哲思问题”,孩子们会创造什么呢?

2、读书会 | 创新教育团队的私藏书单都在这里了

3、美式“西游记”——《绿野仙踪》:四个小伙伴和一只萌宠的故事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