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聚焦热点 >

孩子在学校,师生关系很重要,父母如何“运筹帷幄”?

2016-03-07 04:38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刘莹

分享到:

摘要:

在纠结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合适?而我们还要思考的问题是:送礼真的会让老师对孩子“青眼有加”吗? 如何跟老师建立并维持正向关系?

 

        2016年3月4日晚八点刘莹老师做客“向日葵父母学堂(第三期)”微课堂,分享微课:孩子在学校,师生关系很重要,父母如何“运筹帷幄”?刘老师在微课堂分享了要不要给老师、如何与老师建立并维持正向关系等家长关心的话题,本文节选自微课实录,相信对于我们面对“师生关系”有所助益。

 

 

  刘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家庭教育方向),资深心理咨询师,曾任大型知名亲子网站主编多年,近年来专注于家庭教育、亲子心理与女性个人成长研究与咨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搜狐等多家媒体教育和心理访谈类节目特邀嘉宾,翻译出版多部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专著,包括《童年的秘密》(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斯波克父母经》(本杰明·斯波克著)等 。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我们要和孩子的老师打十多年的交道,除了父母家人,与孩子关系最密切的成年人就是老师了,师生关系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重要影响,古人说:亲其师,学其道,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从我个人来讲,我接受了7年师范大学的教育,当过几年老师,做了快20年妈妈,我的儿子已经上大一了。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接触了大量的孩子和父母,今天我就以这样的多重身份来和大家聊一聊师生关系这件事。

 

  1. 别的家长都在给老师送礼,我很纠结要不要送?送什么合适?

 

  我想我们需要先定义一下“送礼”的概念,我理解这里说的送礼是指送给老师比较贵重一点的礼物,如果只是让孩子给老师送张贺卡,估计谁也不会纠结。但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别人送不送,送什么,这件事我们拦不住也管不了,也不好去做简单的是非评判,你怎么知道人家送贵重礼物就不是真心尊重老师呢,是吧?只是我们自己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必须独立思考决定自己该怎么做。有人可能会说:现实点吧,这个世界就是什么什么样……心理学上讲:你的生活世界是你内心的投射。

 

  我想了想,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给老师送礼这个行为你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是对老师的真诚尊重喜爱感谢,还是怀着投桃报李的心态对老师有所期待呢?比如希望老师在评优、重要活动中给孩子更多机会,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第二,也要想一想,通过送礼这件事情,你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什么价值观,因为父母的送礼行为选择会暗示孩子,对于有可能影响自己命运的权威人物,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建立关系。这真的是特别个人化的选择,是非对错只有当事人自己验证之后才有发言权,我不会妄加评判。我只说我自己。

 

  如果孩子非常喜欢自己的老师,教师节、元旦很愿意给老师送个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那么我一定会支持孩子,只是礼物的选择重在用心,而非价值轻重,与人攀比更是没有必要。我是不太赞成给老师送贵重礼物的,这种做法不一定有积极作用,有时还可能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说。

 

  我比较欣赏的做法是:鼓励孩子自己挑选或制作贺卡,精心写上一段送给老师的话;有条件的话,用孩子的零花钱给老师买上一支鲜花,不必多,或者教孩子做一件小手工作品送给老师,比如在陶艺坊做个小花盆或小瓷杯子,写上名字送给老师;喜欢书法绘画的孩子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送给老师;或者给孩子录一首唱给老师听的歌,用微信或邮件发给老师,都是特别用心的礼物,老师会感动会喜欢的。而且用礼物向老师表达心意的时机,我认为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是最合适的,其他节日用微信、电话短信等表达一下对老师的问候和祝福就很好了。

  那么,这样又会有一个问题出来:

 

  2、送礼真的会让老师对孩子“青眼有加”吗?

 

  我认为真不一定。什么叫“青眼有加”呢?就是被看重和欣赏的意思,父母都希望老师喜欢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善待,心情完全理解。不过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其实涉及的是家长对老师的基本信任,取决于你信任不信任孩子的老师。有些家长出于个人经历或世俗观念,担心老师会对没有送礼的孩子区别对待,他就会对送礼这件事敏感关注、忐忑不安,而相信老师对送不送礼的孩子都会一视同仁的家长对此就反应比较淡然迟钝,不那么焦虑。

 

  当然,在某些关键时刻,信任有时也是要冒一些风险的,有可能吃亏,因为别人送礼自己没有送礼而被人挤掉某些重要机会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那就要看你是否甘愿吃亏也不愿意通过送礼来加入暗中较量了。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哈维尔”这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心理能力,敢于信任他人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心理能力。这真的是个人选择,没有人替你做决定和承担责任。《信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这是我非常敬重的心理学大咖曾奇峰老师的一篇文章,推荐大家找来读一读,他在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和大家分享一下: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来就是相互的。在我们不信任他人的时候,得到的“回报”也会是不信任。身处互不信任的关系中,没有人会觉得愉快。但若我们信任他人,“回报”也会是信任,身处这样的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得到人格上的滋养和提升。

 

  的确如此,人和人之间就是这样。我自己做过老师,也接触过许多老师,我的感觉是教师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个职业是需要用感情来滋养的。教师工作对象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个群体相对来说还是具有比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自律能力的,老师们也不愿意把师生关系复杂化、庸俗化,其实收受贵重礼物在潜意识中有可能损害老师职业自尊,也有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会降低老师的威信。学生的喜爱敬重、家长的理解信任,一定比贵重礼物更让老师感动和珍视。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更希望得到尊重信任,而非被收买利用。

 

  当然老师人群里也一定会有一些例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我们家长的“额外”期待所喂养出来的,如果我们更多人相信老师就应该公平关爱每一位学生,不因期待老师对孩子“青眼有加”而给老师送贵重礼物,大家想一想,这些例外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呢?

 

  话说回来,家长希望老师多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更多关心和帮助,这是正当需要,也是人之常情,重点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和老师建立这样的关系。一个班里有几十个孩子,老师的工作非常繁重忙碌,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何与老师保持有有效沟通和良好关系呢?

 

  3、如何跟老师建立并维持有效沟通、正向关系?

 

  现在很多中小学开通了家校通,或者建立了班级Q群、微信群,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搭建起便捷了的家校沟通平台,有的学校班级还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密切了家长和老师之间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我儿子高一时我还曾经当过他们班的家委会成员,协助老师组织学生读书会,为学生演出服务。)

 

  这样的平台在实际运用中其实有利有弊,有的这类平台的作用仅限于老师发布作业,给家长布置任务,点名批评或表扬学生,通知学校重要活动,等等。家长有时会感觉被老师指挥的团团转,说不包办代替,但老师把给孩子的任务都告诉你家长了,就是让你监督执行的,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家长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失职,所以应该孩子自身负责任的事情,还是家长来操心,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师希望家长起到的是督促检查的作用,家长在具体操作执行的时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对待,对于自觉性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家长可以比较放手,提醒一下就可以了,具体事情让孩子自己做。而对比较迷糊散漫爱忘事的孩子就要多费些心思,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孩子自己记录的任务对照,查缺补漏,以逐渐放手过渡到孩子自理为目标,来监督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还有一种现象,有了这个沟通平台,和老师联系方便了,我不建议家长过多干预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插手班级管理事务,除非老师明确请求家长的支持。比如有的老师会利用家长的资源,请家长到班里来给孩子们上课,搞班会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开阔眼界,这都是挺好的做法。我看到我一位资深杂志主编的朋友被邀请到班里教孩子们怎样自制一本小书,非常有意思。这都是很有意义的家校沟通。不过,也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自己对教育理论也有一定的学习和认识,容易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各种意见建议,有的时候还有可能在心里对老师不认同、看不上,甚至忍不住指手划脚,这就有点糟糕。老师的水平确有参差,有些年轻老师也有可能经验不足,但是只要他们用心是好的,是爱孩子的,也在努力把工作做好,我们还是应该给予体谅和支持。适当的时候私下与老师委婉做一些沟通,交换一下看法,供老师参考。如果你的态度是平等、信任、尊重的,一般来说老师是能够理解的,起到一个提醒老师的作用就好了,不是要求老师一定按我们的想法去改变,负责任的老师自己是会思考改进的。

 

  前几天在群里看到大家在讨论类似的话题,在这里我念给大家分享。她说:我个人认为多长时间沟通一次不重要,有需要即可,沟通方法要去试,每个老师可能不同。肯定以尽可能不打扰老师正常工作、休息为好。孩子学校采用家校通的一类的小本吗?孩子记作业啥的。如果使用,建议在上面留言。如果老师并不每天看,可告知孩子主动给老师看下。如没有,可书面写好,告诉孩子交给老师;当然紧急情况还是得打电话。另外,我采取的原则是:有问题家长先分析原因,再和孩子谈;孩子自己能解决尽量自己解决,总是要锻炼孩子。自己先不要紧长孩子有什么问题。孩子在学校如无适应困难,也可和老师分享孩子成长的趣事、令人感动的事情等等。

 

  她建议的这些与老师沟通的方法都很实在,这样的做法既表现出对老师的理解体谅,也表现出对老师的信任,还有家长对孩子的用心,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这些都会给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自然而然会关注到你的孩子,也愿意与你交流。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往往可以给家长提供成熟实用的意见,在亲子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还可以帮助家长做孩子的工作。就是和老师沟通的频率分寸要把握好,毕竟老师时间精力有限,不便占用老师太多的私人时间。

 

  不过老师性格习惯不同,有的老师愿意多和家长交流,也确实有老师因为忙或者因为个性原因,不愿意多和家长沟通,发信息给老师可能也不回复,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不必经常打扰老师,如果确有重要情况要和老师沟通,就约老师面谈。

 

  说到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符的时候怎么办?比如孩子不喜欢老师,对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有意见,或者师生之间有误会,怎么办呢?

 

  4、师生关系不和谐,作为家长怎么应对?比如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家长如何应对老师“告状”?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在学校里老师是权威,对老师的敬畏热爱是许多孩子热爱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从我们自己的体验和周围人的经历中就可以发现,有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老师做的一件事,和父母一样,都会对我们产生终身的影响。我们希望老师是完美的,但稍微想想就知道这是对老师的苛求,我们谁是完美的呢?我们与自己最敬重的老师也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高度一致。孩子和老师之间也是这样,有可能产生一些矛盾。老师的一些做法孩子一时不能理解,或者不喜欢老师说话的态度、用词,被老师冤枉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这些问题在我儿子身上都发生过,最严重的一次被老师冤枉之后,气的他从老师办公室摔门而去。班主任老师没有想到他反应这么强烈,因为他平时是个特别温和有礼貌的孩子,还是班干部,老师也吓了一跳,马上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情况,我当时感觉也有点意外,先听老师讲了情况,老师言语中也能感觉到她有点歉疚,意识到可能是冤枉了孩子,是个年轻女老师,一时有点急躁,说的话可能也稍有点重,儿子自尊心强,当着别的同学那样说他,他一时气愤,所以一冲动就摔门了。老师说他出门后,在楼道里没有走远,老师追出来,他就马上承认了错误,不应该摔门,但对老师不问原由冤枉他还是很生气。

 

  我当时迅速在头脑中反应了一下,老师的感受是什么,打这个电话的用意是什么,我当时的判断:第一,被自己喜欢的学生当面失礼顶撞,老师当然也会生气;第二,老师自己已经有所意识可能冤枉了孩子,希望我从中做做协调工作。于是,我就先向老师道歉,无论如何,孩子对老师冲动失礼是不对的,有理说理,摔门而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法让老师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会等他回来再向他了解真实情况后与老师沟通,我了解孩子的脾气,等他冷静下来误会解开就好了,让老师不用太担心。

 

  儿子回来的时候情绪已经基本平静,没有主动提这件事,我说老师来过电话,他马上就明白了,又把事情经过和我讲了一遍。我跟儿子说,老师也是年轻气盛,没有了解清楚情况让你受委屈了,这不是她的初衷,她想了解事实,你也不想被她冤枉,可一冲动,什么都不说摔门而去,不仅洗清不了自己,还造成新的误会,你生气完全理解,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无效的。孩子慢慢想通了,谅解了老师,老师也了解了真实情况,解开了误会。后来师生之间又有过交流,具体说了什么他没告诉我,从我后来与老师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老师对他始终是高度评价。

 

  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虽不完美,但都还是值得信任的。这个信任非常重要,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在父母自己对老师理解信任的基础上,也要引导孩子客观评价老师的言行,即使老师有做的不妥的地方,在倾听接纳孩子的委屈情绪同时,当着孩子的面最好也不要任意批评,理解孩子和尊重老师应该并重,做好师生沟通的桥梁,这对孩子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的对孩子的点名批评信息,家长可能会觉得恼火、尴尬,怎么办?我也不太赞成这样侵犯孩子的隐私,应该私下沟通,这样做老师可能是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引起家长重视,期待家长的配合督促,二是表达一下老师自己的无助,有可能是孩子的问题让老师很抓狂了。如果老师这样做了,家长还是应该对老师有所回应,谢谢老师的提醒,表达愿意配合督促孩子的积极态度。因为老师对这个孩子有期待,没有放弃管理责任,才会这样来提醒家长,看到老师的积极用意,和希望得到家长配合帮助孩子的良苦用心,心理就比较容易接受一点。当然更不要回家就去臭骂孩子,发泄情绪没有用,解决问题、承担应负的责任才是根本。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在处理与老师的关系上,家长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在给孩子树立什么榜样,这对孩子处理与老师的关系是有示范作用的。

 

  师生关系是孩子在校学习能否愉快高效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们需要重视,也要找到与老师沟通合作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其实家长和老师应该是互相信任支持和朋友、战友,在应对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难题时需要并肩作战,一起运筹帷幄,帮助孩子打胜仗,而不是把老师当成需要防范的敌人。如果真的遇到太不靠谱的老师,那就只有坚决维权,主动转学,保护好孩子。这种情况一定是极少数。

 

  这个问题在现实中非常复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讲的都是大的原则,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要想让你身处其中的关系变得更美好,先让你自己变得更美好。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