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聚焦热点 >

春节开胃菜:走亲访友,娃儿尝甜头还是苦头,心理专家来支招

2016-01-27 03:48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夏雅俐

分享到:

摘要:

“走亲访友”是孩子独特的课堂。这样的活动令父母得以观察孩子学校学习之外的状况:情绪、认知、社会成熟度、人际关系技巧、理财观念、礼仪常识的掌握和应用、弹性和灵活...

 

 

        夏雅俐,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中科院医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高级经济师、芝加哥美中心理文化学会成员。她有3000小时以上咨询个案,擅长职业发展、婚恋家庭、亲子教育咨询和培训,善于准确评估个体精神、情绪状况。

 

  寒假里,正遇上中国人的大节日——春节,父母少不了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其实,从年初到年尾,各种节假日,孩子也常常有接触亲朋好友的机会。与在学校里、在小家庭里的人际关系相比,“走亲访友”,无疑令孩子的社交范围扩大了,轻轻松松中,收获了亲密的乐趣。

 

  然而,走亲访友过程中,许多不常见的现象也会显露出来:(1)孩子对父母行程安排的不认可,认为太乏味;(2)在亲戚家,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搞得大家不欢而散;(3)孩子只知道享受他人的服务而忘记回馈甚至忘记礼貌,包括餐桌上的随意饕餮;(4)走亲访友变成吃吃喝喝、打牌唠嗑,孩子就在一边玩电子游戏,甚至带来其他不受监控和注意的风险。

 

  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包括:(1)父母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不一致,家庭缺乏对活动安排的共同“议政”;(2)孩子不懂感恩;(3)孩子缺乏礼仪教育;(4)安全教育不到位;(5)父母惯于说“大道理教育”带来弊病;(6)祖孙教育与父母教育的差异等等。

 

  在节假日的“走亲访友”中,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觉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对于彼此都是好事。平时家长过多注意孩子的学习,很少有机会观察孩子的“社会行为”和“亲社会性”,及时发现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模式,有助于进行有效改善。

 

  对于“走亲访友”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特整理出以下“学问”:

 

  第一,为避免孩子的不配合或“游离”于家庭群体之外,需要事先商量好“走亲访友”的安排,并给孩子分配任务。父母在离家前或访客途中,可将整体安排、拜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告诉孩子,如果时间来得及,可以与孩子讨论安排的合理性,看是否需要调整,并告诉孩子到对方家里之后,可以如何称呼,要注意哪些事,给孩子充分的心理准备,甚至给孩子进行“积分”和“奖励”的准备,做得好,可给予积极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孩子分配一些任务,比如查找交通路线、准备礼品、设计和安排一家人出行的穿着打扮,给孩子充分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如果有客人上门,也要事先与孩子确认,是谁上门,要注意什么;准备水果点心,准备“回礼”(回赠带着礼物来的客人),讨论主人在家的穿着需要如何安排。

 

  第二,观察孩子待人接物情况,训练其掌握基本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培养耐心,有责任心,注意餐桌礼仪,爱干净,帮助大人处理家务、清理垃圾。接待客人时,有小主人的姿态,到亲朋好友家做客时,有“优雅小客人”的姿态。

 

  当然,即便观察到孩子在待人接物、倾听、餐桌礼仪、家务小助手方面做得并不完美,父母也不必恼羞成怒,应该高兴:孩子问题呈现出来了,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她。有时,孩子的问题,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父母的问题:父母不太耐心,不耐烦倾听,平常对孩子全面包办,除了学习,孩子啥都不做,或是父母让孩子做家务,爷爷奶奶不愿意,全都代办了,等等。这就不仅仅是要训练孩子了,家庭中的成人也要有针对性地注意这些。

 

  第三,观察孩子“社会化”水平,尤其在同龄人中的状况,发现孩子的情绪、认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看他们与人相处的关系如何,倾听他们的情绪,讨论他们的想法,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如果问题严重,需要及时与心理咨询师沟通。

 

  孩子最愿意打交道的往往是同龄的孩子,最难打交道的也是这些孩子。因为许多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女,虽然父母反复教导应该“分享”,真遇到有人来“分享”,对方如果不客气,挑起矛盾,就不知道该怎么对付,有时会爆发剧烈的冲突。比如,孩子心爱的玩具或书,被小客人看上了,冲过来就抢,导致冲突。因此,事先可以跟孩子讨论可能遇到什么情况,万一遇到什么情况怎么处理,甚至不妨进行事先的准备,也可以将不想与别人分享的好东西藏好(成人也不会将自己心爱的钻石戒指与人分享),也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演练,并且对孩子待人处事的好行为给予奖励,强化好行为。

 

  第四,讨论“红包”的使用,给孩子机会实践“理财”。过年时,“红包”来往成为风俗,也成为孩子的期盼,有的孩子多年来攒了几万元的“巨款”,平时老是跟小伙伴炫耀攀比,花钱大手大脚,“感恩”之心和理财技术,完全无人教导。所以,千万不要令“红包”问题成为“盲点”。父母可以告诉红包往来是一种礼仪交换,父母也在付出;给孩子开一张银行卡,存入适量金钱,教孩子计算收支、清楚账目,讨论该用于何处,考量支出与收获,并进一步提升孩子的价值观,比如对社会的公益奉献,这能帮助孩子把视野和心胸打开,有利于未来的发展。而现在微信红包满天飞,父母也要注意提醒自己和孩子,不要沉迷其中,一是避免浪费时间,二是避免刺激孩子形成“贪小”习惯。可以发红包,但尽量不要花大量时间等待抢红包。当然,别人抢,是别人的事,不需争执是非。欧美人在走亲访友时,给他人赠送礼物、发“红包”,原则是根据他人的需求,并非越多越好、越贵越好,有的地方是请主人开单子,客人们购买了送来。

 

  第五,对“走亲访友”活动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安排。这是对成年人的挑战。吃吃喝喝,聊天喝茶,打麻将,放烟花鞭炮,等等,算是“老三篇”,甚至在聊天打牌时,随便孩子去玩什么,孩子们自己吵吵闹闹,到厨房阳台、家外马路边玩,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长进,没给他们太多超越式的示范,甚至埋藏着安全隐患:煤气、火、热汤、尖锐物品、交通、打架受伤等隐患。那么,该如何调整呢?是否可以在好几天的“传统活动”中,安排一些创造性的聚会活动?比如旅游、观影、讨论、COSPLAY、公益等活动,甚至在传统的家族聚餐中,也可以把孩子DIY的沙拉、凉菜、蛋糕等加进去,避免像往常一样,只由主人做好饭菜,其他人都在享受,缺乏参与的乐趣。而安全性的常识,反复跟孩子讲,并且给予具体的限制——只能在什么地域范围玩,还要给孩子们安排彼此监督和保障安全的任务,这样的“唠叨”永远不嫌多。

 

  总之,“走亲访友”是孩子独特的课堂。这样的活动令父母得以观察孩子学校学习之外的状况:情绪、认知、社会成熟度、人际关系技巧、理财观念、礼仪常识的掌握和应用、弹性和灵活度等等,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亮点,给予鼓励,发现孩子发展中的盲点,给予帮助和训练,同时,父母也找到自身需要提高的部分,与孩子共同成长。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