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到或者听说,在欧洲,在美国,从城市到乡村,孩子们的艺术启蒙很多是在博物馆完成——孩子们的假期会在博物馆流连忘返;他们不但知道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毕加索这些名字,更对他们的艺术作品分析得头头是道,说起巴洛克、古典主义、洛可可也毫不陌生。
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也牵着孩子的手走进博物馆,希望孩子能读懂一幅幅名画,感受到隐藏在一件件珍贵艺术品背后的情感,希望孩子幼小的心灵与艺术产生共鸣。可是,做家长的就是外行,完全不懂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不同大师的艺术技巧,也难以体会每一幅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怎么才能引导孩子对艺术产生感觉?
我们希望孩子学艺术,到底是学什么?是为了掌握某项技巧?还是为了带孩子走进艺术的世界,欣赏美,读懂美,为他们丰富的人生奠定美的基础?
“向日葵国际教育论坛”(第二期)特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与10岁男孩妈妈张瑞芳倾情对话,并为焦虑无比的中国父母支招——应该怎样为孩子进行艺术启蒙教育。
“向日葵国际教育论坛”(第二期)
(人民网教育频道支持)
精彩观点摘选
丁宁教授:
◆成人可能低估了孩子对艺术本能的兴趣
◆不同天赋的孩子到博物馆里领略不同内涵
[主持人]:我们刚刚说应该是每个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应该去感受艺术。但是可能每个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是天生的,这个天赋是有差别的。丁教授您觉得呢?
[丁宁]:我觉得很多孩子都会喜欢艺术。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说去博物馆,你看到的东西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小孩子对这个东西天然敏感,甚至有时候我们成人可能会低估了小孩子对艺术本能的反应的兴趣。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给他一点引导,他的乐趣、他得到的愉悦感会更大。这是很多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吸引小孩子一次又一次去的原因。博物馆如果看一次,往往是一个纪念的层面,再一次去可能有更多的体会。很多小孩子到假期,或者旅行的时候,了解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给他最深的印象,很可能就是来自于博物馆的东西。
[主持人]:我们如何去通过他参观一次两次博物馆能够发现孩子身上某种特殊的艺术天赋或者他身上是不是有这样的艺术细胞值得你长久地去给他做一些专业培养呢?
[丁宁]:我觉得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孩子本来就喜欢艺术,到博物馆去参观就变成了锦上添花的事情。第二种情况,特别喜欢画画的孩子,到了博物馆可能会很沮丧,因为所有博物馆里面的艺术杰作可能比他画得要好得多,他可能有点崩溃——我为什么要学画?我可能一辈子学下去也没有什么出头的可能。这个感觉其实是非常准确的。即使是专业的艺术家,画得非常好的人,到了博物馆一般也会很压抑,觉得自己这辈子为什么干这么一行,我可能画不过达芬奇,这个感觉是看到了艺术的精妙,看到了艺术超过你的地方,有很多艺术家也可能会在这种环境里,包括孩子,就是想我是不是应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某种意义上可能会激发他更强烈的一种个性的冲动,就是我要做的东西与众不同。这是对艺术有天赋的人。大多数人,我相信其实不是将来做艺术家,或者根本社会就不需要那么多艺术家。但是我在想,很多人之所以去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历史、了解文化的非常好的通道。
[主持人]:即使这个孩子没有艺术的天赋,可能将来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是我们也要培养他从小对艺术的这种感悟能力。
[丁宁]:很多时候启发或者所谓有用的地方不是那么直接。比如说,很多小孩子,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我有时候看到在地上坐着,老师在那里讲。我就想,那个画他能看懂吗?我觉得看不懂,可是老师的方法会非常非常多样化。比如说,大家能看到一块红颜色吗?小朋友都在找那个红颜色。你知道红颜色旁边配的什么颜色吗?这就是很好的讲解色彩搭配,或者说这个搭配,什么样的搭配是最雅致的,会培养他对美的一种眼光。他将来生活当中着装,衣服的搭配,或者他的家庭的家具的布置,或者他做任何一个文案,文案上面用一点什么样的设计的小的手段,都可能受到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张瑞芳妈妈:
◆我们尽量满足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至于天赋很难说
◆尊重孩子的兴趣但不强求,其实家长会特别有压力
[主持人]:张老师,您认为您的孩子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吗?
[张瑞芳]:在艺术方面我们满足他的求知欲,满足他的好奇心,至于他的天赋在哪里,我觉得很难说。比如说他学书法,练毛笔字,其实一个原因是我们过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我就感叹:“上一代人都是自己写毛笔字,妈妈这一代,包括我的父亲,他也特别希望我们写一笔好字,但是我们都没有达到这一点。”他就说好啊,我明年自己写啊。我说:“好啊。但是我们都不是很懂这个,找一个老师教教你可以吗?”他说可以啊。我的孩子开始写毛笔字的时候并没有从第一个笔画怎么写、这个点是怎么用开始,他先学结构、布局,大概两个多月的时候,我们家过年的对联就是他写了贴出去的,他很有自豪感。他学钢琴,是因为看到幼儿园老师弹琴特别好,就想弹。我们家没有,但是是我说:“没关系,我们先租个钢琴,你先玩着。”玩了一段时间,觉得好多还是不会,他那时已经5岁多了。我说:“我找一个老师教你学钢琴吧。”但是学琴的过程中很痛苦,包括我和老师的不同观点的冲突。我们在国外玩了一趟回来以后,他说要写一首歌,要谱个曲,我说:“没有问题,你可以做。”尽管我们学习过程中遭遇到了一些冲突、对立,但最终我们尊重了他的兴趣。他现在已经没有跟着钢琴老师学习了,我觉得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弹,但是他说某一天他听到《土耳其进行曲》特别棒,说“妈妈我现在就练它”,然后他就在练。所谓的他的天赋在哪里,我好像也没有看到,但是我觉得至少我没有剥夺他在每一个阶段或者每一个时刻的好奇感,他自己有的那种成就感,我觉得我至少没有打击他。
[主持人]:你观察他,比如他在三岁的时候喜欢做什么,你顺着他的爱好培养他。
[张瑞芳]:是的。顺势给他介入一个东西,也许过段时间他可能不喜欢了,可能没有办法强求,如果他真的喜欢,他一直干下去,作为家长来说我很高兴。
[主持人]:他喜欢的东西很多,男孩喜欢的足球他很喜欢,女孩喜欢的钢琴他也很喜欢;包括语言,他是不是也具有语言上的天赋?
[张瑞芳]:他现在自学西班牙语。
[主持人]:他的兴趣爱好很广泛,这种广泛是你们刻意给他的,还是他在不同年龄,比如3岁、5岁、8岁或10岁,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他新的喜欢的东西?
[张瑞芳]:我觉得他总有新的喜欢的东西,我们只是没有压制他而已。但是作为家长,其实我们压力很大,你觉得他喜欢钢琴,但是真的和学钢琴的小朋友一比,没有办法比,没有考级,也没有特别拿手的曲目。但是这不影响他愿意自己在钢琴前面自己弹一弹,当然这对我们家长来说其实很有压力的。比如每次参加活动,填孩子的特长,我问“填钢琴行吗”,人家就问“考到几级了”。
[主持人]:张老师都说有压力,但是我看她的小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孩,可以说十八般武艺都很精通,你怎么看待她的培养方式呢?
[丁宁]:张老师对孩子的兴趣完全是鼓励型的,完全不去压制他,或者去改变他。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一个老师。钢琴没考级没关系,我相信他将来在听音乐的时候会比没学过钢琴的人更有体会,因为他知道学琴的艰难,知道音乐里面有些什么样重要的关键,他把握不到的地方,他觉得人家可以弹出来,他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和没有学过钢琴的人去听音乐会,完全不一样。
“向日葵国际教育论坛”(第二期)
嘉宾简介
◆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评审委员、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张瑞芳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编辑,一位10岁男孩的妈妈。2015年,孩子赴美学习一年。孩子喜欢足球、做手工、机器人、语言学习,也弹钢琴(没考级)。
家庭注重孩子的艺术培养,与孩子一起参观艺术馆、博物馆;购买相关书籍,推荐给孩子阅读;鼓励孩子创作。考察过不少培训机构,但没有上过艺术类培训班(钢琴课请过老师,现在没有了)。
今天的微信节选了对话的部分精彩内容,更多让家长们颇为挣扎的问题,比如:好多孩子都报了绘画班,我们要不要报?如果报,怎样选择培训班?学音乐还是学绘画?……敬请关注我们的下周微信,将分别从爸妈日记、专家指导、你问我答等不同角度一一解答。
更多内容,也可以登录人民网教育频道收看:(点击“阅读原文”即可)
http://edu.people.com.cn/GB/8216/52456/52457/399878/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