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家专栏 >
摘要:
很多年轻人对“孝敬父母”不以为然,认为血缘亲情是自然法则,无需推广。这种认识是浅显的。
闵乐夫,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特邀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很多年轻人对“孝敬父母”不以为然,认为血缘亲情是自然法则,无需推广。这种认识是浅显的。血缘亲情固然构成两代人的依存关系,但是娘疼儿是天性法则,儿疼娘则是后天的社会行为,是必须训练学习的良好品德,娘疼儿是本能,儿疼娘是义务、责任、报答,没有任何功利。孝敬父母是态度和行为的模式,源于孩子爱的情感,其动力是对养育之恩的报答。家长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恭敬态度和礼貌举止,首先要渗透爱的教育。爱父母,才能礼貌恭敬。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辛勤养育的,孩子是父母生活奋斗的动力之一,每一点进步或失误,都会引起父母最强烈的欢迎和痛苦。
年轻的父母往往忽视和放弃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契机,如有孩子问我从那里来的?父母往往很慌张地回答:你怎么问这个问题?你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是小狗叼来的,父母没有在这个关键时期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更放弃了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的大好时机,父母应该在这个时候告诉孩子:你是妈妈生的,是妈妈经过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你生日那天把你生下来的,这就如同挖开了孩子爱的泉眼,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就会关心父母的健康,他就支持勤俭持家,他就主动地分担家务,他就觉得自己学习文化应该是自觉勤奋的,他就会有一个心愿: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父母的高兴成为孩子心理的满足,那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心情。这样的家庭两代人就有爱的双向交流,父母爱孩子,孩子也惦着父母,这样有双向爱的家庭,再穷,也有奔头,也充满了温馨。因为双向交流的家庭塑造了孩子的无私、善良、体贴、热情、有人缘,有家庭责任感,这样的孩子走入社会是受人欢迎的,家长是放心的,这样的孩子社会化程度是高的,这是父母给予他的良好的品格。相反,不注重开掘孩子爱的泉眼,只是一味地去爱孩子,从来不要求孩子来爱我们,家庭只有娘疼儿,没有儿孝娘,那么,不管孩子多么聪明,家庭多么富有,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家庭没什么幸福感,没什么可羡慕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家庭塑造了一个自私、冷漠、依赖成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到了社会上肯定是要碰壁的,没人喜欢这个孩子。
有的家长说今天我养他,明天他孝我,这是必然结果。不是的,我们不能够坐享自然的法则,仅靠血缘的亲情,我们必须坚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爱的教育,促进爱的双向交流。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考100分,就是最大的孝心,这是一种糊涂的认识。分数是智育的,孝敬是德育的,智育不能代替德育。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多少杰出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孝敬父母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所以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在每个家庭,在每个母亲的手里。很难设想,一个不爱自己母亲的人,会成为爱国者。家庭是培养民族脊梁的摇篮,从小孝敬父母,长大才能成为国效劳。海外游子之所以想念祖国不是空洞概念,首先想到的是祖国有生他养他的老母亲,白发娘望儿归,这是最想念祖国的原因之一,所以,孝敬父母教育塑造了善良、乐于奉献、有责任感的人,只有家庭培养出这样的后代,家庭才能幸福,民族才能兴旺,国家才能腾飞。所以,用分数代替孝心,是偏颇的、错误的认识。
还有的家长说:“我不指望孩子,老了靠政府,我有退休金。”其实,退休金只能维持温饱,要追求晚年生活的高质量,显然是不够的。还得有子女的帮助,除了子女解决我们生活方面的不便,让老年人手头宽裕,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解除晚年寂寞孤独。孩子一贯孝顺,经常看望,就很让老年人感到安慰。养儿防老的思想有其合理性。如果孩子一贯不孝敬,等你老了,他还使唤你,你有了存款他还惦着瓜分,这种啃老现象总是令人心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