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家专栏 >

美国孩子怎样学习自控、分享、合作与尊重?

2017-11-07 10:07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刘京秋

分享到:

摘要:

美国中小学教室里的制度,是如何体现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引导孩子们提高情商,并养成善于自控、分享、合作、尊重这些好品质的?

 
 
前言:
 
不少人认为美国是个“自由”国家——公民有自由,想干什么都可以,想说什么都可以;愿意学习的孩子好好学,不愿意学的人,也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这些认识大错特错!
 
美国确实很自由,但它的自由是建立在人人拥有平等权利的基础之上,每个人的权利不能被侵犯或剥夺,同样要尊重别人的权利不被侵犯和剥夺。
 
爱学习且善于学习的人,获得的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的提高;反之不爱学习的人缺失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生存之道,所以要“生活得很好”其实并不容易。美国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将来能生活得很好,也是殚精竭虑。
 
今天说一说美国中小学教室里的制度,是如何体现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引导孩子们提高情商,并养成善于自控、分享、合作、尊重这些好品质的。
......................
 
 
学习掌控自己的行为
 
中小学教室里都会张贴一份课堂制度(Classroom Rules),制定这份制度是每学年第一节课的常规内容之一。小学期间,往往是老师制定好,然后向学生颁布,再详细解释。到了中学后,为提高学生自主性,许多老师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起草。
 
小学低年级课堂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学会掌控自己的行为。掌控行为不是控制和压抑, 而是发自内心地遵循行为准则。为着这个目标制定的行为要求十分形象具体。
 
比如,最简单的一、二年级课堂规则:Give me Five——
  • Eyes on the speaker(眼看说话人)
  • Ears listening(用耳倾听)
  • Voices soft(轻声说话)
  • Hands still(手不乱动)
  • Feet resting (双脚安稳)
 
英语Give me Five一般情况下表示双方同意,互相击掌,老师们借用这个短语,指代只有五条简单的规则。这样的课堂制度,重要且简单明确,让低年级的小学生不用解释都能理解。坐得住、手脚不乱动,可以避免许多孩子间动手动脚造成的不愉快情况,特别是当有些孩子有意无意用脚拌、用手推别人时,有了规则,学生便知道四肢的不良动作都是不允许的。
 
学习分享
 
学习分享也是小学阶段重点培养的一种品质。分享是帮助人们和谐相处,也是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的重要体现,其中既包括把自己所有的给予别人,也包括如何请求获得别人的帮助。
 
一个孩子是否会注意到周围同学的需要?当他拥有某种物质资源或能力时,是否愿意与他人共同使用,即便是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比如主动提出“你可以用我的橡皮”,或者,“你需要帮忙吗?”
 
有了分享的善意,还要学习分享的艺术,比如行动之前,先要了解对方是否需要。每个人对困难的定义不尽相同,过早或过多向别人提供帮助,有时反会造成误解,令对方反感。比如有些人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而非不能完成,过早提供帮助,容易让被帮助者感到自卑,也许还会感到提供帮助者是在炫耀自己。只要不是紧急情况,从小学会先问再做,有益无害。
 
当自己有困难时,也要学会如何获得帮助。比如“顺便”使用一下同桌的橡皮,要先问一句:“可以用用你的橡皮吗?”使用后,一定要说:“谢谢!”经过如此的训练和培养,孩子们会逐步建立起“所有”“归属”“感谢”的意识,并实践于具体行动中,以后在群体生活中,既可帮助别人,需要时也能获取别人的帮助。 
 
学习合作
 
比分享再深一层的品质,是合作能力。现代社会中,群体内合作、群体间协作,已经成为职业常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的成功做准备。在美国,从小学到大学,经常使用小组间的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来培养这种能力。
 
小组学习,必然涉及合作,一位四年级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有关合作能力的11项“要”(DOs)和8项不要(DON’Ts),并写下来张贴在教室里。
 
•11项“要” (DOs)
(1)提供帮助(be helpful)
(2)做好自己的部分 (do your share)
(3)协同工作(work together)
(4)大家轮流分享(give everyone turn to share)
(5)共同努力(work equally hard) 
(6)彼此尊重(be kind)
(7)分享资料(share information)
(8)互相鼓励(be encouraging)
(9)提出好问题(ask good questions)
(10)专心完成任务(stay on task)
(11)释放正能量(be positive)
 
•8项不要(DON’Ts)
(1)不争吵(don't fight/ argue)
(2)不只顾自己(don't work alone)
(3)不霸道(don't be bossy)
(4)不走题(don't be a distraction to your group/discipline)
(5)不和其他组聊天(don't talk to people in other groups)
(6)不强迫别人(don’t rush group)
(7)不混乱(don’t be messy)
(8)不要不想就说 ( don’t blurt out)
 
对孩子合作能力的要求及其行为的培养,在教室里就是这样从小开始,循循善诱,逐步养成习惯成为自然。
 
小组合作,还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说话习惯,尤其是在不同场合音量的使用。老师经常会提醒,在做全班演讲时,要声音洪亮,全班可以听到;而在小组讨论时,音量要保持在3英寸之内,即只有对方可以听到。这样一来,小组讨论时,整个教室并不会太噪杂,大家互不影响,由此每个孩子都养成平心静气讲话的习惯。
 
学习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升入初中后,学生们应该基本习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学第一天时,老师不必搬出事先制定好的规则,而是引导学生制定规则。由于小学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熟知品德行为的要求,只要老师稍稍指点,他们很快就会把规则制定出来。自己制定的规则,孩子们更乐于执行。
 
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认知能力越来越成熟,对一般集体场合下个人行为要求已经很明确,所以制度的要求变得更简洁了。不少高中老师,只用一个词——尊重(Respect)来概括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尊重一词的解释可以无限多,既包括尊重自己,也包括尊重别人。特别典型的表现是,在学校开大会时,基本不会看到上面讲话开大会,下面叽叽喳喳开小会的景象。
 
实际上,美国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行为的要求大同小异,无论是低年级看、听、说,以及手脚动作的五条简单规则,还是分享、合作、尊重的品质,都是一致的,这些也都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行为要求。
 
作为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培养出能顺利融入社会,并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但谁都无法替代孩子的行为,执行或改变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成年人的任务,一方面是耐心诱导、教养,培养正确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胜于训斥和控制,少说“不要做……”,多在行动中做给孩子看。比如,不在孩子发脾气时大讲道理,而是会用恰当的语言和口气,在恰当的时刻,提醒孩子表现出恰当的行为。
 
本文由刘京秋原创,授权“新航道家庭教育”独家发布。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公号转载,请发邮件至nc-jtjy@xhd.cn获取授权。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