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聚焦热点 >

谢谢父母起的名,帮我打开与老外的话匣子 | 哥伦比亚大学“撕门牌”事件

2017-03-01 02:18 | 编辑: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 作者:李若曦

分享到:

摘要: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群中国留学生录制了一段视频,介绍自己中文名字的含义。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群中国留学生录制了一段视频,介绍自己中文名字的含义。视频如下:
 
 
录制这段视频的起因是在哥大的宿舍中,疑似发生了故意撕毁带有“中文名”特征的门牌事件,一部分选择英文名作为门牌名的中国学生“逃过了此劫”,这起事件引起了中国学生的愤慨,他们决定录制视频,讲述自己中文名字含义,向身边人说明自己的中文名字是如何寄托了亲人的期许、承载了怎样的家族渊源。
 
每个中国孩子学英语的时候,几乎都会为自己起个英文名——Lucy,Lily,Micheal,Mark,就像“小明”“小红”一样普遍。有的时候,嫌弃这个不好听了,用了两天又换一个。当年的我就是这些中国孩子中的一个,心想着一定要起一个“高大上”的英文名,有朝一日,遇到个老外,一听我的名字,那尊敬之情就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没想到,多年夙愿,梦想成真,我还真的遇到老外了,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出国后,每天和外国人打交道,或者说,在他们眼中,我才是老外。可是,我那苦心经营多年的英文名,没用上……
 
出国后,使用的名字就是我护照上的汉语拼音。原因很简单:因为护照、身份证、学生卡、教授名册上等所有官方文件上的名字都是中文拼音,如果我自己生生造出一个英文名,教授、同学都会很糊涂,他们会想自己称呼的人——Lily或者Lucy,究竟是不是名单上的那个人?加之,我又懒得向每个人解释:这个是我自己起的英文名,那个是官方的姓名等等。所以,与其造成各种麻烦和误解,倒不如在最开始的时候,就不使用英文名。 
 
渐渐地,我觉出了使用中文名的好处。
 
我的中文名字发音对外国人来说,是麻烦又难念,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音。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花很多时间在纠正发音上。一段本应是以寒暄开始,以寒暄结束的自我介绍最后演变成了中文课,而这也成为了我与好多外国同学友谊的起点。
 
他们会认认真真问我发音,模仿、练习,还总会问问我说得对不对。每当我说:“我的名字发音有点难,这样就可以了,都能听的懂。”他们会说:“不不不,你再告诉我一遍。”虽然最后发音肯定也是变了样,但是认真学习的他们也煞是可爱。
 
然后,慢慢地,他们会问,某个拼音和汉字之间的关系;想看看,用汉字写出来的名字是什么样的;想知道在全是英文字母的键盘上,我们是如何打出汉字的。我写汉字的时候,他们会说我在画画;说汉语的时候,他们感觉所有的音都连在一起了;甚至还会让我给他们起个中文名。
 
我不确定这算不算传播中国文化,但是我知道这以姓名为契机引发的讨论,让外国同学们了解中国文字,见识了他们不曾接触的语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同学看到了我的邮箱,问:“这里面的英文名是你的?”我说:“是的,是我以前起的,可是来了这边没有使用过。”他说:“为什么还要另起一个英文名字,自己的名字用着不好吗?”
 
是啊,自己的名字用着不好吗?我们起了英文名,想要尝试融入西方文化,让自己看起来更接“地气”,可是一个英文名就意味着我们融入了吗?跨文化社交的困难不是一个英文名字就能解决的。黑头发、黄皮肤,骗不了人的。老外不了解中国,并不是我们忽略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借口。抛开文化不谈,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人之间的交往,不也是建立在互相了解与尊重的前提上吗?
 
老外同学向我提问的时候,都会考虑我的感受,他们会说:“对不起,我知道这样可能有点没有礼貌,但是我记得中国字不是都是竖着写得吗?”
 
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发自肺腑地喜爱,认真地对待,别人才会对你的内在感兴趣,会想要了解,会尊重。因为你怀着极大热情追求的过程,总是那么光芒四射、魅力无限。
 
李若曦,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科英语专业,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KU Leuven)教育研究硕士,做过老师、当过翻译。
 

活动预告

拼音大冒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拼音 | 童时游戏会(优加专场)
万圣节尼尔斯带你游瑞典 | 童时游戏会亲子活动火热报名中